-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建筑的可持续性保护改造研究理论初探 -建筑论文
传统建筑的可持续性保护改造研究理论初探
薛浩然① XUE Haoan ;马云林② MA Yuliin
(①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 650504 :②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
区,昆明650504)
摘要:传统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主题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某种程
度上已成为一种主流符号。同时,可持续性发展也已上升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其 中,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不仅止于一种时尚风向 ,更
多体现在它可以有效的避免资源浪费,具有不可忽略的环保意义。同时它拥有可 持续的特性,使被改造建筑延续得以新生,得以延续其人文特性及文化特质,有着 极大的社会价值。传统建筑的改造保护与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之间有着相 通的关系,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及完善。
关键词 :传统建筑;改造;可持续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 ( 2015)24-0152-02
作者简介:薛浩然(1989-),男,山西临汾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 与艺术设计。
1我国传统建筑的现状及改造动向
随着世界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文化是历史的积 淀,广泛地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之中,并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中国的民族建筑 文化在融入世界潮流的同时,自身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冲击。随着 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时代”业已来临,传统民居建筑如何适应城 市化的发展趋势,怎样在城市建设和建筑特色危机中继续传承和发扬,怎样在 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不断涌现中对民族传统民居进行创新,使其 顺应当今时代,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和保护,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1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旧城的改 造,新城的开发,城市建设的重新规划,不可避免导致对传统建筑的破坏,很 多建筑难逃被拆毁的命运,渐渐出现了村镇城市化,城市国际化的格局。传统 建筑将何去何从,令人深思。
我国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及发展已有相对的理念和方针,主要包括 :
通过对古村镇建筑的维护和改造,使古城内大多数民居得以保留。传统的 生活方式仍旧继续,人们依旧作息于传统民居内。古城原有风貌的特色化带动 旅游产业,民居被改造为特色客栈、店铺、民族展示馆等作正常使用,都已历 史文化遗产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比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土楼、丽江古 城等。
特别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科研价值的民居建筑经过修葺和保护后,作为纯 粹的旅游景点开放,仅作为人们观赏学习之用。这类民居建筑多为早先的富豪 之家,历史悠久,寓意深远。有些是深宅大院,有些是结合亭台楼阁山水设计 的传统江南园林民居。比如开平碉堡、山西乔家大院、杭州胡雪岩故居、苏州 留园等。
少数民族聚居点继续保持原有的村寨聚落群居模式,因地制宜。这些保存 较好的民居多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发展缓慢,沿袭原有的生活方式,建筑 形式也保留了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比如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等。
我国的既存建筑数量多,分布地区广,是一笔丰厚的文化与建筑遗产。相关 研究工作比较滞后,研究内容集中在产业类既存建筑再利用、文化特色建筑的 保护性再利用、城市历史建筑环境风貌保护和城市特色地段更新开发四个方 面。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建造当代建筑,对“旧”建筑进行拆除。为数 不多的改造,也只是对其进行粗制滥造的室内装修,有些甚至改成欧陆风格, 使其面目全非。大量传统建筑在被改造的同时,“老”与“新”的矛盾也不可 避免的发生并升级,如何在改造工作中协调两者关系,使老建筑在被修葺和重 整的过程中获得新生,但又不失其本身的原真性,保留并延伸建筑的文化特质 和人文特性,是我们在改造过程中应侧重的方向。
2科学的改造方法及原则
传统建筑的改造可归结为建筑中新老关系的协调,这种关系也是分析其保护 模式的基础。“老”是历史建筑原有的本体内容,“新”是新加建的内容。其 基本类型有四种,即:老并入新、新融于老、新老并置和新老隔离。
老并入新:老建筑在体量或结构上被新建筑完全或是部分涵盖的情况是常见 的,其手法有立面保存、表皮拼接等,一般适用于文物价值不高或是本身已经 严重残损而修复可能性微小的情况。在这种模式下,老建筑的存留部分通常变 成新建筑的组成部分,从传统建筑保护的角度来看,这种处理方法是无限之 举,并不值得提倡。
新融于老:此种方式包括老建筑内部加建或是恢复老建筑某些损坏的部分并进 行内部更新。新融于老的保护模式实际上是以原有历史建筑为主导,将老建筑 的某些结构或是空间和美学要素拓展为新的结构,在设计层面上一般不会对历 史建筑文物的价值带来大的损害。
新老并置:新老并置一般是指新老建筑“均势”连接起来的模式。在这种保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