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奇葩》教学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 乐 奇 葩》教学设计 银川市回民中学 宗小萍 《 民 乐 奇 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能分辨哈萨克族、傣族的特色乐器及其音色。 2、能积极探究冬不拉、葫芦丝两种乐器的产生与其民族的生活、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密切联系。 3、通过听、唱、模仿、演奏等不同参与表现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热爱少数民族器乐和所演奏的音乐。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参与表现、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热爱少数民族音乐艺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手鼓、葫芦丝、巴乌三种乐器的产生与本民族的生活、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配套多媒体课件、葫芦丝、巴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相亲相爱,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随着《爱我中华》的歌声来感受一下少数民族的风采吧。 2、大部分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生活各有特色。(我们介绍三种民族乐器,请同学说出乐器名) 3、看图片,认民族乐器冬不拉、葫芦丝、巴乌。(图片) 提问: (1)说出该乐器名称 。 (2)主要流传于哪个少数民族? 总结回答:哈萨克族、傣族、彝族 这些乐器和各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几件乐器以及民族的风情。 二、新课教学 (一)哈萨克族——冬不拉 1、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 (1)相关文化介绍 ------首先让我们一起听一首哈萨克族的歌曲,感受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回答老师的问题。(视屏播放)4′22″ (2)交流:学生发言,谈对哈萨克族民俗风情的认识和了解。 (3)教师小结(一组哈萨克风情画) 师:哈萨克族是自古以来就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主要生活在新疆巴里坤草原。信奉伊斯兰教,住毡房,吃手抓肉,喝奶茶马奶酒。哈萨克族是一个殷勤好客的民族。生活中歌和马,是哈萨克族的两只翅膀,人生大部分时间在马背上生活, “歌声伴随着躺进摇篮,歌声伴随着离开人间”-唱歌离不开冬不拉,节奏明快、清脆。 2、认识冬不拉 (1)简介冬不拉(图片)-------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最古老的弹弦乐器,出现在公元前三世纪,很多哈萨克族家庭里,一家老少都能弹上几曲。 关于《冬不拉的传说》 东不拉的琴身为木质结构,它的形状就象一把放大了的勺子,一般有两条弦。最早的东不拉制作非常简单,民间艺人把一整块木料砍成勺子形状,装上面板,拉上两根羊肠作为琴弦,再在勺把儿上装上9个音品,"东不拉"就制成了。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弹拨。这种乐器十分轻巧。 (2)听赏:《白骆驼》这首乐曲。2′37″ 旋律特点:音质优美、清翠,旋律明快。 (3)听赏:《热情的冬不拉》这首乐曲。3′ 讲解:怀抱冬不拉自弹自唱的形式叫阿肯,阿肯弹唱已成为民俗风情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 (4)视屏:《金黄的麦子》----2′52″ (二) 傣族---葫芦丝。 1、介绍傣族风俗民情。视屏展示:4′11″ 师:傣族主要聚集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这里有珍贵的亚洲象和美丽的孔雀。傣族村寨由一幢幢竹楼组成,式样很漂亮。傣族姑娘爱穿漂亮的筒裙。在农历三月中旬还有傣族本民族特有的节日——泼水节。 2、认识葫芦丝。 葫芦丝是傣族最富有代表性的乐器 ,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伙子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神仙,神仙把竹管插入葫芦,送给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捧起葫芦,吹出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每个傣族村寨都有很多制作葫芦丝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 3、欣赏葫芦丝。 葫芦丝的构造:分为吹嘴、葫芦、簧片、主管、副管五部分。 (1)聆听《月光下的凤尾竹》. (2)讨论:说出葫芦丝的音色特点。(音色柔美、富有诗意和舞蹈性。体现了民族风格----水一样的民族) (三)彝族——巴乌 1、探究:葫芦丝与巴乌有着共同的渊源,发音原理相同,音域相同,演奏方法相同,只是口型各异,音色也很相似,所以被称为“姊妹乐器”。区别:巴乌的音色较厚实。吹奏方法:与笛箫截然不同,吹低音时气流要强,吹高音时气流要轻缓。 2、听赏《渔歌》 3、参与表现 : 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全曲,想象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月光下的凤尾竹斑驳的剪影,傣家姑娘跳孔雀舞优美舞姿。)学生舞蹈。 三、总结 : 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共同关注民族音乐,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吧!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