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原文 +赏析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3)
【注释】
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 , 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 、“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断绝:停止。
1 / 6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 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 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
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 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
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
而鲍照出身寒微, 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但却
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歌来抒发他建功立
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
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
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
【赏析】
2 / 6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
在门阀制度重压下, 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其思想内
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
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
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 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
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
南北”不同方位的“水” ,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
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
此说,起首两句, 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
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
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
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
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
3 / 6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
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
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
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
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
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
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
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 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 蕴藉深厚的艺术
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
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
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
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
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
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
4 / 6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
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 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
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
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 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 这正是
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
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
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
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 全篇构思迂曲婉
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 “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
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 “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
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
落有致地相互搭配, 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
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沈得潜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
5 / 6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