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应激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灵如花 人的心灵宛如一朵盛开的花,它在阳光里微笑,在细雨里哀伤,在狂风里坚强。我们生 活在这世界上, 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事物, 也因此有了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 正是这或喜或 悲的情绪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斑斓, 我们在痛苦时知道幸福的甜, 在甜蜜时舔舐痛苦的伤。 而人对外界的这些不同的反应,就是我们心理学中所谓的应激。也正是这些人的不同反 应才让每个人都有了鲜明的个性, 而在文艺作品中, 它把每个人物的反应更加典型化, 让我 们通过他们的反应记住了那一个个素未谋面,却挥之不去的面孔。 从红楼里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闷杀葬花人的黛玉。 到春风得意马蹄疾 , 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孟郊。 看她们一悲一喜的反应, 也许他们并没意识到这是一种应激, 只知道那是自己触景 生情的一种情绪。其实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应激无处不在,正如导演希区柯克曾说: “真是 人物的每一个应激,才让电影有了情节,我感谢他们最真实的反应。 ” 一,金簪雪里埋 薛宝钗(出自《红楼梦》 ) 对于红楼梦,让我印象及深刻的就是宝钗。她家中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 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 ,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 上下的夸赞。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她,会有什么样的应激? 不得不说的就是 《红楼梦》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写道, 薛宝钗找寻黛玉 不得, 回来路上,被一对翩跹起舞的玉色蝴蝶所吸引,在扑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到滴翠 亭边,无意中听见亭内两个丫鬟的有关“情爱”的“悄悄话”,吃惊之余不及躲闪,于是, 情急之中借寻颦儿而“金蝉脱壳”。 对作者曹雪芹的个中情节安排, 红学界历来看法不一。 “亲黛派”认为,薛宝钗工于心计,既使自己脱了干系,又将无辜的林黛玉扯入嫌疑之中, 此一箭双雕之举, 表明薛宝钗阴险狠毒; 而“亲钗派”则从人物性格入手, 极力为宝钗洗刷 “罪证”,认为宝钗温顺贤淑,不可能有意陷害人,假借黛玉以自保,实乃情不得已。 然而, 我认为薛宝钗的脱身之计,凭个人的好恶, 仅仅从其性格特征上作分析,不足以 令人信服,还必须运用情感心理学的“应激”原理加以解释。 所谓“应激”, 是指遭遇危险或出乎意料之时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它包含 客观环境和主观反应两个因素。 在“应激”的情绪状态下, 人们的行为表现究竟如何, 首先与其个性心理特征有关。 不同的 性格与气质,不同的意志水准,其应激性表现行为就当然有所不同,既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亦有“正面交锋”与“迂回化解”之别。 薛宝钗的脱身之策, 就是一种积极的迂回战术。 其 实,宝钗大可不必逃避, 正面撞见只要不张扬出去就行, 但她的性格特点就是“不干己事不 开口, 一问摇头三不知”,面临这种是是非非,她当然不想陷入其中 如果换了王熙凤,她 会如何处理呢?从“毒设相思局”和“视毒打下人为家常便饭”等情节来推演, 她可能直接 站出来当场叱责, 甚至大打出手, 以惩治这种有失体面的所谓“腐化”行为, 因为她是“凤 辣子”,是高高在上的主子,她不需要也不可能作遮掩 应激性行为表现还与人的认知经验有一定的关系。经验丰富,即有过某种类似的经历, 则其认知的水平就可能高于一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强一些。薛宝钗出身于侯门大户, 寄住贾府多年, 经历世事较多, 对贾府的“多事”与“不净”习以为常,故遇事冷静, 处事 有方,巧设计谋,迅速脱身。相比之下,身为奴婢的鸳鸯在处理这种“应激”事态时,就不 是那么利索了。 小说第七十一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 鸳鸯神使鬼差地撞见了丫鬟司棋 与其表弟潘又安私下幽会, 本是很灵巧的她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刺激, 却变得心神不宁, 面红 耳赤, 结果在司棋的哀求下,屡次承诺为其保守秘密。身陷如此尴尬局面而不能自拔, 主要 是鸳鸯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致。 二,浪沙淘尽英雄 刘备(出自《三国演义》 )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小到麻烦琐事大到天灾人祸等突如其来的事件和意想不到的危险 时有发生,它要求人们在遇事时,必须立即作出反应,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迅速应付之, 这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就是“应激”,其外在表现行为就属于应激性行为。 这种表现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时常可见,如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就有 这样的描写: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 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 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 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这里,刘备遭遇杀身之险,头脑清醒,巧借惊雷作掩饰,从而蒙骗过关。与此相同,上 文所述的薛宝钗,恰逢两难境地,巧使“障眼法”而置身事外, 似与“一震之威”有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