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其实是拥护“霸道”的.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其实是拥护“霸道”的 “王道”指儒家主张的尧、舜、禹、汤等奉行的政治措施, “霸道”是齐桓、晋文等奉 行的政治措施。 “王道”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很早就被提出来了,不但有其名称,而且有具体的 内容阐述。《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孟子?梁惠 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儒家对于“王道”的论述可谓车载斗量。 “霸道”一词出现较晚,《荀子?王制》:“彼霸者则不然,辟田野,实仓廩,便备用, 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庆赏以先之,严刑罚以纠之。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 之心,则诸侯亲之矣;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说之矣。 ”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 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 ”这段文字概略地谈了霸者的表现, 也就是所谓“霸道”,其中的“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则诸侯亲之矣;修 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说之矣” ,也契合儒家的主张。 虽然荀子叙述了 “霸道”,但历史上却并没有人冠冕堂皇地打出 “霸道”的旗帜来与“王 道”抗衡,更没有出现过“霸道”优于“王道”的论述。在春秋史上,只能说出现过霸业, 所谓“霸道”其实只是霸术,上升不到“道”的层面。 关于“霸道”,《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与‘王道’相对。”这一解释并不是荀子的“霸道”的意思。春秋时期霸主左右天下政局, 都打着尊王的旗号,不过是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受到诟病,却未必是“凭借武力、刑 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有些人往往认为“王道”与“霸道”是根本对立的,儒家信奉王道而反对霸道,笔者 觉得这样的认识尚可斟酌。 王道与霸道二者的面貌虽有区别, 但还是你中有我的关系, 儒家 对待霸道的态度,其实不是一个“反对”可以体现的。 在孔子眼中,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霸”还能和“道”扯上关系。春秋时期的第一位 霸主是齐桓公,而使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关键人物则是管仲。 对于管仲,孔子严厉地批评过他 的品行,却高度地评价了他的业绩,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 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 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这是在批评管仲在生活上奢侈, 讲究排场,还僭越礼制,事事都攀比国君的规格。 《论语?宪问》:“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 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这是在赞扬管仲处罚官员能做到公 平合理。 《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所谓“正而不谲”, 显然称道的是他当诸侯霸主的整体表现。 《论语?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 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又:“子贡曰:’管仲非 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 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从这两条材料来看,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的表现是高度肯定的,一点“反对”的意味也 没有。 在孟子眼中,“霸道”只是一种次于“王道”的功业选项,其本质并不在应该“反对” 之列。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 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 ’以齐王,由反 手也。’”孟子瞧不上管仲、晏子之功,不是认为他们的功业性质是负面的,而是觉得其功 业层次不高,低于王道。“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如果让孟子当路于齐,他能很容易地实现不霸道更高层级的王道。 他认为管仲“功烈如彼其 卑”,和孔子说“管仲之器小”是同样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 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 ’否,我四十不动心。’”由此可见“霸”与“王”是 同类概念,并不是对立的概念。 《孟子?公孙丑上》:“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 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这里说的正是霸道和王道的区别,前者是“以力假仁” ,后者是 “以德行仁”,虽然有手段和效果的优劣之别,但终归都立足于一个“仁”字,本质上 是不对立的。 《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 今之诸侯之罪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