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清代闽台文缘的匾额.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见证清代闽台文缘的匾额 打开文本图片集 匾额是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瑰宝,是古建筑组成部分之一,用木板或石头雕刻而成,通常作为装饰品悬挂于门屏之上,反映建筑名称和性质,传达人们义理、情感的文学艺术品,匾额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法、篆刻、装饰艺术完美结合,集字、印、雕、色、型为一体,以精辟的文字、优美的书法、细腻的雕刻,简洁精准地表达寓意,是中华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据考,匾额最早出现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元明清,并转化流行至今。 泉州博物馆藏清代匾额 泉州市博物馆馆藏清同治木匾额。据征集档案记载,此件匾额来自德化县收藏人士,收藏者购于沙县。匾额具体介绍如下:该匾额为金字黑底木匾额,长201、宽79、厚4.5厘米,采用双边框装饰,边框饰满缠枝花,匾文采用阳刻,匾额所有字及装饰纹饰均漆金(图1)。题为如下: 诰授奉政大夫特授澎湖通判署沙县知县陈□为(图2) 槐香桂苑 太学生黄峻峰立,同治丁卯六年十月□□吉旦(图3) 匾额正中楷书“槐香桂苑”四个大字,“槐香”意为“槐树之香”,唐代李淖在《秦中岁时记》写道:“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复献新文求拔解故曰槐花黄举子忙”,是说唐代京城长安,落第的举子们在当年七月重作新文章,在槐花泛黄时,将新作文章投献,以求荐拔。从中可以看出槐树在古代有科第吉兆的寓意,这都体现在古时诗歌或地方志中。“桂苑”意指科举考场,唐代黄滔在《二月二日宴中贻同年封先辈渭》中诗云:“桂苑五更听榜后,蓬山二月看花开。”“槐香桂苑”寓意太学生黄峻峰在科举考试中登科入仕。 从匾额可以看出此匾为澎湖通判署沙县知县陈□于清同治六年(1867)十月赠予太学生黄峻峰。陈培桂(生卒年不详),字香根,广东高要县人,清道光丙午科举人,担任过福建沙县县令、澎湖通判、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正五品官)等职。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又称淡水同知,为台湾清治时期的重要地方官员,专司负责北台湾内政,为驻守于淡水厅的地方官。太学是明清时期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而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高级的生员。身在澎湖的陈培桂撰写此匾额,希望太学生黄峻峰能榜上提名,为家乡服务,为闽台融合献力。 贺颂匾额承载的闽台文缘 澎湖是散落在台湾本岛与福建之间的海岛群,地近福州、泉州、兴化、漳州四郡界。《澎湖厅志》载:“康熙二十三年,设澎湖巡检一员,隶台湾府台湾县,一切刑名穀案件俱归台湾知县办理。雍正五年,于添设厦门道员案内,改设澎湖厅海防通判一员,稽查海口、征收钱粮。”从厅志中可以看出澎湖虽小,但其地位显著,自古以来有设置巡检或通判一员。澎湖地方管制人员重学重教的品格在相关史料中都有记载,澎湖清初隶属台湾,远隔大洋,童生应县、府试及道试,往返须半载,耗时耗力,乾隆三十二年,通判胡建伟,择文理稍优者资其盘费,仅有九名应试。应试人员之少,可以看出澎湖之地,乃至台湾本岛,在古时对教育重视度的欠缺。《澎湖纪略》的官员职责章节写道:“故每到各澳,必赴社学,亲为指点,即蒙童小馆,亦必亲到。如童子能背诵经书、能讲解字义者,即獎赏之,给以纸笔钱文,以示鼓励……澎湖向来读书人少;余行之两载,近日渐见鼓舞,各澳皆有书声。盖长上之教比父兄之教,事半而功倍也。”澎湖地方官以重学为己任,把教育事业落实到各澳(即各岛屿),以致澎湖地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不断增加。 “槐香桂苑”作为贺颂匾,赠予人澎湖通判署沙县知县陈培桂对太学生黄峻峰的厚望,体现了闽台官员心系有学识读书人的前程,此乃重教重才之品行。从该匾额可以看出陈培桂所到地方管制中都实行重学重教之道,在担任淡水同知期间,同治己巳秋抵任,即以分地治民上请;虽未即行,而此邦之地大物博,其兴利除弊、立教设养、防海绥番诸大政,不可无纪纲载于典策。“槐香桂苑”贺颂匾作为实物存于至今,以物读史,见证了闽台两地重学重教的历史渊源。 闽地与台湾仅一水之隔,闽台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通过“槐香桂苑”贺颂匾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闽台两地的重学重教典范,匾额文化传递着闽台两地的文缘相通。 见证清代闽台文缘的匾额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