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新人教版选修《童心说》教案.pdfVIP

2018-2019年新人教版选修《童心说》教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童心说 教学目标: 1、读懂原文。 2、了解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3、《童心说》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是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和觉悟; 无论是对文艺批 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 读懂原文。 教学难点: 了解《童心说》对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具有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绍 李贽 (1527 一 1602),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主要生活和活动时 期是嘉靖到万历年间, 正是明代封建专制集权主义走向极端, 理学教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 期。他 26 岁考中举人, 30 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以后做了 20 年小官, 50 岁任云南姚安 府知府, 54 岁辞官。晚年著书讲学,对当时耿定向之流的道学家多所揭露,对当时作为统 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也作了激烈抨击, 因而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 屡次遭到迫害, 最后自杀 于狱中。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 、《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童心说》 是《焚书》 卷三里的一篇杂论, 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 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 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三、 学生自读课文。 四、 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文章。 注释: [1] 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 《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 厢记》。 [2] 见:通“现” 。 [3] 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4] 《选》:指萧统编的《文选》 ,又称《昭明文选》 。 [5] 近体:指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6] 传奇:指唐人的传奇小说。 [7] 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 [8] 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 [9] 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 、《书》、《礼》、《乐》、《易》、《春秋》。 [10] 《语》、《孟》:指《论语》 、《孟子》,《四书》中的二种。 [11] 道学:指道学家。 【译文】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 “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 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 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 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 便是 失掉真心; 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 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 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 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 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 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 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 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 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 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 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 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 那么圣 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 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 怀美质而溢于言表, 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

文档评论(0)

ey87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