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之闽南芗剧发展现状与前景调查研究报告.docVIP

中国戏曲之闽南芗剧发展现状与前景调查研究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戏曲之闽南芗剧发展现实状况和前景调查汇报 作者: 指导老师: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邮编730000) 摘要:闽南芗剧作为闽南文化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满足了闽南语系大家之间信息交流,感情抒发等多个需要,在生活方法上表现自我价值。即使受到全球化、流行文化冲击,芗剧独特语言艺术魅力,仍然牵动了一代又一代芗剧迷心,其艺术生命力得到不停延续和张扬,在戏剧百花园中引人瞩目。闽南芗剧和台湾歌仔戏,能够说是同根同源、同一剧种两个不一样名称,二者之间有很亲密血缘关系,现在其足迹遍布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域。所以在对台文化交流上,闽南芗剧应占相关键一席之地,这也是我们进行此次活动原因所在。实践活动关键是对两个戏班(一为芗剧团,一为木偶芗剧团)进行一周跟踪调查;另外,还以调查问卷形式对一般民众进行抽样调查。 关键字:闽南芗剧 歌仔戏 提线木偶 苦旦 电视改良 序言: 闽南芗剧(歌仔戏)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和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芗剧起源于漳州锦歌,成形于台湾,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一带,是闽南人民和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联络亲情情感纽带。 闽南芗剧作为闽南文化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满足了闽南语系大家之间信息交流,感情抒发等多个需要,在生活方法上表现自我价值。即使受到全球化、流行文化冲击,芗剧独特语言艺术魅力,仍然牵动了一代又一代芗剧迷心,其艺术生命力得到不停延续和张扬,在戏剧百花园中引人瞩目。 一、芗剧(歌仔戏)发展历史 芗剧(歌仔戏)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和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芗剧(歌仔戏)是由漳州一带锦歌、车鼓、采茶和以后传入台湾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揉合吸收后形成一个新兴剧种。所以,闽南芗剧和台湾歌仔戏,能够说是同根同源、同一剧种两个不一样名称,二者之间有很亲密血缘关系,现在其足迹遍布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域。 明末清初,郑成功将流行于闽南“锦歌”“亻车民鼓”等民间艺术带入台湾,和台湾民歌相结合,使清唱和人民演出相结合。清末,歌仔戏在唱腔上得到较大发展。民国初年,因为音乐曲调富有地方特色,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又博采其它剧种剧目和演出艺术而风靡盛行: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小戏演出,后受正字戏、高甲戏、潮剧、京剧影响,逐步丰富定型,搬上舞台。1928年,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以回乡祭祖为名,回闽南、厦门等地演出,接着霓光班、霓进社接踵而来,轰动一时。抗日战争期间,歌仔戏被诬为“亡国调”遭到禁演,广大艺人为保护艺术和生存转入农村。此期间,邵江海、林文祥从“锦歌”艺术中吸收养分,并结合其它优异曲调,发明出一套新唱腔,即“改良调”。抗战胜利后,舞台上出现了闽南地域改良调和台湾锦歌戏调合流演出盛况。中国成立以后,歌仔戏因为流行于龙溪、芗江一带改称为“芗剧”,已经有300余个剧团。1954年后,现场录音形式形成广播歌仔戏盛极一时,并于1956年拍摄了第一部歌仔戏影片《薛平贵和王宝钏》。 二、芗剧(歌仔戏)语言艺术 芗剧语言以闽南语、闽南方言为主,群众生活习惯语言能够在舞台上表现。道白、唱词全部经过演员用闽南方言道出,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闽南方言一些讲法和文言是相同,但有些讲法相差很大,芗剧演出艺术突破了有些闽南方言在剧本中难以用文言表示局限,演员在念道白或唱唱词时将剧本中文言译成闽南方言。如:“做事”念“做代志”;“乱七八糟”念“如惨惨”;“穷光蛋”念“歹空人”;“想到呆呆”念“想到瓷瓷”,又如:“你找不到她,是不是直接到这里来?”念作“你找无伊,敢是直透对这来。”这些台词改变,使内容和原台词意思相同或相近,但比起剧本中文言就显得愈加通俗易懂、古朴有韵;既增强了戏曲效果,又充足发挥了闽南方言特色。 芗剧中民间俗语(谚语)来自群众,民间俗语富有生活情趣,充足表现闽南地域民俗风情,生动活泼,易于为观众接收。民间俗语大部分全部只能用方言表示,如“心坏无人知,咀坏大利害。”用于指责那些快言快语人;“乌龟假大爷”指狐假虎威;“先生作到老,摸脉摸手后”比方人总有犯错时候,又如“冥尾礼出老丑”指好东西最终才出现。这些俗语已在大家心中根深蒂固,其在舞台上利用,不仅使戏剧语言愈加生动含有说服力,同时也在舞台上表现了闽南人民千百年来智慧。 三、芗剧(歌仔戏)其它情况 芗剧传统剧目大约有五百多个。最初多用歌仔戏唱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历史题材剧目,多是从其它剧种或小说改编来连台本戏。当初多是幕表戏,没有固定台词和唱词。1939年后,艺人邵江海首先废除幕表制,编定本剧种第一个文学剧本《六月飞霜》(又名《六月雪》),以后又编演了《白蛇传》、《白扇记》、《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安安寻母》等三十多出戏,初步奠定了芗剧传统剧目标基础。

文档评论(0)

159****9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