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CHA杂种小麦生态型及强优势组合选配模式初探.docx

CHA杂种小麦生态型及强优势组合选配模式初探.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 CHA杂种小麦生态型及强优势组合选配模式初探 张建诚 弓陆身 王秋叶 李秀绒 董孟雄 周希志 郭志远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运城 044000) 摘 要1991?1992年度,采用相关分析、分级通径分析与组合类型分析方法,研究了 19个CHA杂种小 麦的产量、产量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山西晋南麦区 CHA杂种小麦生态型应为冬性或半冬性的 以多粒为主兼顾粒重的重穗类型; 高产杂种来自高产双亲; 选择双亲都为高产水平的“重穗型X多穗型”、 “中间型X中间型”、“重穗型X中间型”的配组模式, 出现强优势组合的机率可能大些, 配组亲本中, 重穗型应选择多粒大粒重穗型或多粒重穗型,中间型应选择多粒中间型。 关键词 小麦 CHA 杂种 生态型 强优势组合 实践证明, 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小麦产量是增产粮食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 来,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 CHA(Chemical Hybridization Age nt,化 学杂交剂)的研究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已取得长足进展,一些较好的 CHA如 SC2053 EK ES等在杂交小麦制种上的应用技术已趋于成熟, CHA杂种小麦在 我国河北、天津等地业已开始走向生产。然而怎样才能利用 CHA杂交技术尽快 有效地获得高产杂种, 即怎样才能尽快获得强优势组合, 是摆在小麦化学杂交 育种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对 CHA杂种生态型及实现高产的强 优势组合选配模式进行探讨。 1991?1992年我们初步做了这方面的工作, 现简 报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供试CHA杂种19个,其中16个由我所用SC2053化学杂交剂选育,3个(化优1 号、化优 2号、化优 5号)由河北省小麦杂优协作组提供。设两个对照,共 21个 材料,对照 l 为晋麦30号(临汾51379),对照2为鲁麦 1 4(烟1 604) 。随机区组设 计,重复3次,小区为5行区,行长5m,行距26.4cm。1991年10月6日播种,每 亩下种 10万粒。收获前田间调查每一小区的亩穗数、穗粒数及其他有关性状。 亩穗数调查方法为每小区调查 1行,穗粒数调查方法为每小区随机抽 10穗,收 获后,测千粒重, 并据测得穗粒数与千粒重计算穗粒重, 以小区平均数进行相 关与通径分析。 通径分析采用分级通径的方法, 第一级通径把亩穗数与穗粒重 看作是形成产量的原因因子进行分析, 第二级通径把穗粒数与千粒重看作是形 成穗粒重的原因因子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晋南麦区CHA杂种生态型的确定 2.1.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表I为19个杂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表型相关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CHA 杂种穗数与穗粒重、穗数与穗粒数表现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8358和—0.8087,穗粒数、千粒重与穗粒重表现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相关 系数分别为0.9134和0.5557 ,其余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产量与产量构 成因素间相关系数以产量与穗粒重相关系数最高 (0.3388),与千粒重相关系数 次之(0.3003),与穗粒数相关系数居第三位(0.2628),与穗数的相关系数最小 (0.1817)。 表1 19个杂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表型相关 穗粒重 穗粒数 千粒重 产量 穗数 -0.8358** -0.8087** -0.3874 0.1817 穗粒重 0.9134** 0.5557 0.3388 穗粒数 0.1744 0.2628 千粒重 0.3003 注:r ( 17) 0.05=0.456 r(17) 0.01=0.575 由于相关分析只表明两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不能表明其中相关原因和效应 大小,因此,我们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通径分析。在进行通径分析时, 人们一般常把产量构成三因素平等对待作为产量形成的原因因素进行分析, 但 我们认为似乎应该把穗粒数、千粒重看作为穗粒重形成的直接原因,将亩穗数、 穗粒重看作为产量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级通径分析更为切合实际。 这样分析一方 面更能体现产量形成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在确定小麦生态型时,也能符合人 们以“多穗型”、“重穗型”、“中间型”表示的习惯。 由表2可以看出,一级通径中,穗粒重对产量的通径系数 (1.6277)比穗数 对产量的通径系数(1.5422)大,且相对贡献也大,可见穗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 大,说明高产杂种应属重穗类型,但穗数的通径系数及相对贡献与穗粒重的相 差不大,因此增加穗数对产量也有一定作用。 二级通径中,穗粒数对穗粒重的 通径系数为0.8421 ,而千粒重对穗粒重的通径系数为0.4088 ,且穗粒数对穗粒 重的相对贡献达92.19 %,而千粒重的相对贡献为73.56 %,可见穗粒数对重穗 型的实现起

文档评论(0)

wq19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