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作品中音乐元素的构建技巧及作用分析
1.古代文学作品中音乐元素的构建技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本身带有音乐氛围,随着音乐的发展,带有古典文学色彩的現代音乐逐渐向备受大众喜爱的中国风演化。回望诗歌的发展过程,从记录民间歌谣起源,逐步向音乐周边发展。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词、曲、赋等都与音乐艺术融合相生,例如戏剧,其语音排编、字词结构、文字内涵都隐含着音乐艺术的构建特点。
1.1格律表现音乐性
音乐讲究韵律格式的重复与细节的变化,格律严谨却变化丰富,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音乐格律特点。古代文学作品中韵律与格式相生相融,“风骚”中就充满音乐的格律。例如屈原《湘夫人》、曹植《白马篇》等文学作品,虽不限于格律,但也有韵律的体现。而如杜甫、李白、王维等文人,其所创作的格律诗十分讲究格式韵律关系。例如:杜甫五律《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纵观整首诗,其格律十分准确严谨,起承转合自然合理,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其格律的严谨与乐曲一致,能给读者带来艺术的氛围享受,使人精神达到升华,体现了作品在格律上的音乐性。
1.2时空感中的音乐性
古代文学作品并没有完全受到格律的限制,同样具有自由又独特的文学作品,且因其充满时空感而使艺术氛围浓厚。时空感即寻求读者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感知,使互相的情感得到转换与传递,体现音乐性特征。古代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时空感,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李密《陈情表》、欧阳修《秋声赋》、李白《将进酒》、王勃《滕王阁序》等文学作品都体现了时空感。以《滕王阁序》举例,全文没有讲究严谨的格律,但艺术氛围依然十分饱满,其原因即为作品充满时空感。起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汉代跨越到唐代的时代感,从宇宙到地面的空间跨越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充满时空感,前句使时间转动,营造能感知的流逝感,后句将“水”与“天”共色使读者充满空间感。文学作品中的时空感,如音乐的节奏轻重快慢的变化,给人以愉悦的艺术享受。
2.古代文学作品中音乐元素的直接表现与运动
音乐家通过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形式要素的不同组合来传达音乐艺术,而古代文学中同样有音乐元素的体现,如乐器、乐曲、歌谣等等元素。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音乐元素的方式多种多样,作品可从音乐元素展开,同样可在音乐元素处收敛;音乐元素可以以丰满的水平表现或转折,也可波浪式进行运动,两者交映融合,互为一体。例如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等作品都运用了音乐元素。《琵琶行》中,文章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处展开,又在“莫辞更坐弹一曲”处收敛,整个文章随着琵琶曲逐渐达到高潮;《听颖师弹琴》则是音乐的高低变化,从儿女柔情转折为英雄壮志,冰火相融,表现复杂情感。这都是音乐性的直接表现,也充满运动性,作者将情感影藏于乐曲描绘的意境中,达到更加震撼的效果。
3.古代文学作品中音乐元素的作用
文学与音乐在结构形式变化上有所不同,文学的变化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而音乐艺术结构形式的同一性十分严密。古代文学家一般精通音律,意则是将音乐中的严密结构形式探索到文学作品中来。本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音乐元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探讨。
3.1烘托氛围,增强作品感染力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音乐元素与景物有相同性,均可营造情感氛围,增强作品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例如《李凭箜篌引》中,全诗以李凭弹奏的箜篌声为难以捉摸的主体,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的同时极富变现力。再如李煜《秋莺》中“浏亮如笙碎在后缑”一句,李煜形象的用笙的音色来表现秋莺啼叫时让人心碎的效果,烘托出悲凉的整体气氛,读来令人倍感忧伤,并使读者产生极大的共鸣。
3.2塑造形象,点缀作者情感
古代文学中的音乐元素作为一种寄托情景的物象,其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感情。《太平广记》卷四《萧史》所记载的“萧史弄玉”的故事中,“箫”是故事的核心点,它联结了萧史弄玉的感情,也帮助他们成功白日飞升,箫成为了 情节演进的线索,推动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玉笛这一“夜曲”即表达了作者乡思之情。
3.3传达思想,揭示作品主题
古代文学作品艺术性十足,其核心依旧是传递情思与揭示社会主题。古代文学作品中不缺乏用音乐元素传达思想,揭示主题的作品。杜甫《赠花卿》中描绘了锦城乐曲“天上有”而人间“几回闻”,其对应“锦城丝管日纷纷”,杜甫以音乐暗讽花敬定自傲放纵,目无天子;白居易《长恨歌》中“缓歌慢舞 凝丝竹”揭示了唐明皇悠闲缓慢“看不足”的昏庸生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