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元明清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文化总结时期的文论繁荣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格调、性灵、神韵 义法与文言 辨词体与尊词体 叙事与传神 ? 第六节 意趣神色与本色当行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三节 义法与文言 第三节 义法与文言 ? 一、“义法”说 ? 二、“文言”说 ? 三、“骈散合一”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义法”说 ? “义法”一词首见于司马迁《史记》,明末艾南英、清初万 斯同曾援用过这个概念。清初方苞将其作为散文理论正式提 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 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 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 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 体之文。——方苞《又书货殖 传后》 方苞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言有物”与圣贤言行、与王法、 与古学、与达于世务有关。“言 有序”,指的是文章的写作、结 构、形式等当有规矩,守法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法”并非固定不变,“法” 的精神是永恒的,而具体的 “方法”与“法例”则是变 动不居的,并没有可以完全 照搬的机械模式。“义法” 说的理论基础是“义”决定 “法”,“法”随“义”变, 最后达到“义在法中”“法 中有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姚鼐进一步论述了文章风格的分类: ?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 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 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 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 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 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 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 言文。”——姚鼐《复鲁絜非书》 姚鼐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 《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自诸子而降, 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 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 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 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 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 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 情形状,举以殊焉。——姚鼐《复鲁絜非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二、“文言”说 ? “文言说”是阮元在《文言说》中提出来的。 ? 为文章者,不务协音以成韵,修词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 而惟以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不知此乃古人 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谓 文也。——阮元《文言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言文相 对、以韵为文的文学观念基本 上是南北朝时期“文笔说”的 重申。阮元“文言说”的真义 其实是:骈文方足为文,古文 不足称文,只能称言。 阮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阮元着意强调文章与言语之别, 以为言“以口耳传事”,文 “以简策传事”,相比于言, 文则“易于记诵,无能增改, 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更 能“达意”,更能“行远”。 其抬高文章,贬低言语,目的 正在抬高骈文,打压古文,尤 其是当时桐城一派古文。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骈散合一”说 ? 骈散固然有其区别,不同论者在这两者之间也往往会有自己 的立场与倾向,不过,骈与散并非只有区别,而骈散的阵容 也并不那么泾渭分明。作为散体文代表的桐城派,在对待骈 文上保持着兼容并包的态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姚鼐弟子刘开更有《与阮芸台 宫保论文书》与《与王子卿太 守论骈体书》两文深入论述骈 散的同源一致关系。 ? “……退之起八代之衰,非尽 扫八代而去之也,但取其精而 汰其粗,化其腐而出其奇,其 实八代之美,退之未尝不备有 也 ! ”——刘开《与阮芸台宫 保论文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