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贬谪诗文艺术特色及情感类型.docxVIP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贬谪诗文艺术特色及情感类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贬谪诗文艺术特色及情感类型 贬谪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惩罚制度,指臣子或因上谏冒犯统治者被放逐,或因党争失败、小人构陷等原因调任至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所谓“道屈才方振,身闲业始专”,困顿的谪居生活没有造成中国古代文学土壤的贫瘠,反而孕育出不少动人心魄的佳篇。尚永亮教授曾言“一部中国文學史,很大程度上是由迁客骚人的低吟高唱所构成”。经过一代代迁客骚人的创作积淀,贬谪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而一些经典的贬谪文学作品,始终活跃在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如《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琵琶行》和《赤壁赋》等。这类贬谪文学作品在文学涵泳、文化思辨与现实教育方面都有较高的价值,值得语文教师特别关注与钻研。 一、教材中贬谪文学的艺术特色探析 语文教材收录的贬谪文学作品多语言凝练、结构严谨、手法精巧,有着丰富的文学涵泳价值,是古代诗文中的上乘之作。教师在面对这些贬谪诗文时,除了孤立地、具体地钻研每一篇课文之外,还要建立类文意识,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类文的艺术特色。这有助于加深教师对课文的解读深度,拓宽教材中贬谪文学作品的授课思路。下面笔者将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贬谪文学作品的常见意象、用典类型和独特的地理书写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常见意象 叶朗认为“意象世界必然是带有情感性质的世界,是一个价值世界”。诗人常借“象”委婉地表达言不尽的“意”,读者透过“象”能感知到他们隐秘的精神世界。贬谪文学中的意象是打开贬谪文人心灵世界的钥匙。教师在执教贬谪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把意象当作抓手,让学生借此更好地进入文本,体会诗文情感。笔者整理了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常见的意象:月、江水、扁舟、香草、子规、孤鸿、风雨、杨花。 “月”在教材贬谪诗文中出现得最为频繁。第一,月是寄寓相思的凭信。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张若虚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异曲同工。第二,月体现了诗人的旷达与平和。这在苏轼的诗歌中体现得较多,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少不了平和、安宁的月的影子。明月始终悬挂在夜空中,不论寒来暑往、朝代更迭,它阴晴圆缺始终如一。相较于人有限的生命,诗人面对这轮周而复始的明月,自然会生出了超越空间束缚的愿景。苏轼是个达观的人,他在被贬谪后不断调整,终于如愿驰骋在山水间,获得精神的祥和与宁静。相对的,有的诗人从不断阴晴圆缺的月象中,看到的是孤寂与清冷。第三,“月”也寓意了人生的不圆满,如苏轼的“缺月挂疏桐”和张孝祥的“孤光自照”。贬谪文人常饱受远离亲朋与国都的痛苦,贬谪文学先天就带着一丝孤独的生命底色。他们在偏僻的地方遥望一轮明月时,或许会对仕途生出几分幻灭之感。 与之类似的是“江水”和“扁舟”。《论语》中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们常用“江水”寓指时间的永恒。一江滔滔河水,仿佛永远都不会停止。“一杯还酹江月”之所以引人无限遐想,“江水”意象积淀了丰富的内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扁舟”在《赤壁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用来表现个人的渺小。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写于诗人因谗言被罢官,途径洞庭湖之时。他说月光照拂的湖面三万顷,而自己只有“扁舟一叶”。这里诗人同样借扁舟喻个人的渺小,以展现自己在世上的无力感。这里还要提一句,“扁舟”有时还隐含一种向往归隐的意向。范蠡棹一叶扁舟消逝于江湖,给予了后代文人无尽的遐想。贬谪文人在政治受挫后,归隐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选择。苏轼也写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句子,张孝祥身处范蠡隐去的洞庭湖,未必没有一丝隐意。 “子规”也是贬谪文人笔下的常客。蜀王杜宇相传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夜夜哀鸣啼血,“子规”喻极度的哀痛。李白听闻王昌龄被贬时想到的景象是声音凄凉的杜鹃;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他听到的也是令人忧伤的子规声。文人对贬谪的惊惧,造成了他们在使用意象时常不自觉地想起死也不甘的杜宇,仿佛自己的心也随着声声子规啼血。 “香草”意象的产生便与贬谪文学紧密相关。“香草美人”的传统由贬谪文学的代表人物屈原开创。屈原在《离骚》中大量使用了各类香草意象,以“茝”“蕙”“荷”等喻指高洁的品格。同为贬谪文人代表的柳宗元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他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用到了“芙蓉”和“薜荔”两个意象,也以香草自喻,来表明自己对节操的坚守。 (二)用典类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是指“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写文章的时候,援用古代相类似的事件来辅助表达情意。刘勰“事类”的概念其实包括了两种情况,一是援用古代的历史事件,一是直接引用前人或书籍中的文字。本文所说的“用典”指的是“事类”的第一种情况。通过整理,笔者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贬谪文学作品,用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