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互联网对人类的的影响 (一)互联网:一把双刃剑 1、互联网对人的积极影响 (1)互联网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2)互联网不仅是网民工作的帮手,也是娱乐的工具。 (3)互联网增强了个体的归属感与自我接纳。 2、互联网对人的消极影响 (1)网络犯罪。 (2)传播色情信息。 (3)网络文化侵略。 (4)破坏国家安全。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心理诱惑 (1)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即时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时效化的个性。 (2)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符合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追求。 (3)网络的自由性正好符合大学生强烈追求个性的心理。 (4)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广泛性符合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特点。 (5)上网的时尚性符合大学生的追求时尚的心理。 2、大学生网络情境中的心理 (1)角色的虚拟与角色的混乱。 (2)情感的释放与情感的迷失。 (3)网络沉溺带来的人格障碍。 3、大学生网络情境中的行为 (1)互联网正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2)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教育环境下大学生以课堂和书籍为主体的学习渠道。 (3)网络为大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实践和受教育的领域。 (4)互联网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面。 (5)互联网的快餐式浏览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文追求。 (6)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网民在网上的消极、不道德乃至犯罪的行为。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心理 一、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特点与矛盾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特点与矛盾,既有与非网络环境下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一)网络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丰富性与复杂性并存 1、网络情绪的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 2、网络情绪的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 3、网络情绪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并存 (二)处理知识与信息的独立心态与从众心理并存、求知趋向与猎奇心态并存 1、信息的独立心态与从众心理并存 2、网上求知趋向与猎奇心态并存 (三)网络领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并存、自控与失控心理并存、自律与放任心理并存 1、网络领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并存 2、网络心理的自控与失控并存 3、网络心理的自律与放任并存 (四)网络领域性心理的严肃性与随意性并存 二、大学生上网心理 从整体上了解大学生上网心理,是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从整体上将大学生上网心理分为积极的心理需求与消极的心理需求。 (一)积极的心理需求 1、认知的需要 2、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需要 3、排解压力与情感宣泄的需要 4、自我肯定与自我表现的需要 5、沟通与交往的需要 (二)消极的心理需求 1、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 2、急功近利心理 3、发泄欲求 4、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 5、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 6、焦虑心理 7、自卑心理与抵触情绪 三、大学生上网的情况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率高 由于现代生活对网络的高度依赖,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里很多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都离不开网络,而且信息查询等也都离不开网络。据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是各重点群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在测量的18种应用中,除了网络炒股之外,其他的应用全部高于总体普及率。时间上的闲暇、年轻人的好奇与好动的心理,以及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是他们乐此不疲的重要动力。博客、论坛是他们极为活跃的领域,博客在大学生用户中半年更新率达到80.3%。 (二)使用网络的目的多元化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互联网如同一个信息的聚宝盆,应有尽有。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多采信息赋予了网络无穷魅力,很多大学生正是把互联网看作一个庞大的信息库,而经常上网来寻奇觅宝的。这也正是大学生们上网最主要的目的。 第三节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一、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扫描 (一)动机冲突 (二)自我封闭 (三)挫折耐受力差 (四)情感活动异常 (五)认知与思维障碍 (六)性行为变态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因无节制地上网导致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失调。 1、网络恐惧 2、网络依恋 3、网络孤独 4、网络自我迷失和自我认同混乱 5、网络沉溺综合症 (2)性格结构的特点 ① 性格结构的完整性 ② 性格结构的多面性与矛盾性 ③ 性格的可塑性 的可塑性表明了塑造美好的性格是可能的。 3、性格类型 (1机能类型学说 机能类型学说是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和法国心理学家李波提出来的。 (2)向性说 向性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3)独立——顺从学说 这是一种按一个人独立性程度来划分类型的学说 (4)文化——社会类型学说 这是按社会生活方式来划分性格类型的的一种学说。 (5)特性分析说 这是按照性格的多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怎样选购冰箱.doc VIP
- 2025年新生儿窒息复苏考试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查房.ppt VIP
- 魏晋玄学课件.ppt VIP
- 2020安徽芜湖一中高一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pdf VIP
-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教案(共4课)(2020新版).pdf
- 2024年包头市九原区社区工作者招聘真题 .pdf VIP
- 2021年安徽芜湖一中高一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pdf VIP
- 二年级数学上册 作业本提优-第三单元提优测试卷 (含答案)(苏教版).docx VIP
- 工作票签发人负责人许可人上岗资格考试题B卷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