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15我的叔叔于勒》教案28.docx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15我的叔叔于勒》教案28.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的 1、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重点难点: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 2、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从童年时代起, 就在母亲的教导之下开始阅读和写诗。 1870年, 中学毕业后到巴黎的大学攻读法律; 这个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征。 退伍后, 1873年在海军部任职, 1878年入教育部工作。 1890年后,他心情阴郁,悲观失望。1892年自杀未遂,次年逝世。 莫泊桑在创作上曾得到福楼拜的指导。福楼拜死后,得到侨居巴黎的屠格涅夫的协助。 70年代后,莫泊桑和左拉接近,也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 莫泊桑1880年完成了小说《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他从这时开始到1889年的十年间,创作有短篇小说近300篇、中长篇小说、游记约十部。他的中、短篇珍品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等,长篇小说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这些作品,不同水准的暴露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结构和布局都很严谨, 故事情节巧妙, 引人入胜,文笔简练,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引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拮据( ji éj 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 zhàn qi á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 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 牡蛎( mǔl 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 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 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褴褛( l án l ǘ):衣服破烂。 撬(qi 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 用力扳或压另一头, 以拨、 挑开东西。 煞白( shàb ái ):因为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 chày ì):惊讶、奇异。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 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 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一切随着金钱而转移的丑恶本质 提问: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订正、总结 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段) ,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介绍菲利普家的家庭成员、经济状 况、生活境况和全家每星期日都要 “衣冠整齐” 的到海边栈桥去散步, 盼望、等待于勒回来。 菲利普有三个子女,那时全家五口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生活“拮据”,“样样都要节省”,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不过,每星期日他们都要到海边 去,企盼期待于勒回来。 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船开进口来, 菲利普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作者写菲利普及其一家人是多么急切地期盼着于勒回来啊。 这些描写中交代了他们去散 步的用意,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于勒是谁?这个家人为什么这么盼望期待着他回来? 第二部分(第五至十九段) ,故事的发展:赞扬于勒。插叙于勒的情况,交代菲利普夫 妇盼望于勒回来的原因。 这部分, 先概括介绍于勒的身份情况和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 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作者先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交代之后,接着具体插叙于勒的情况:于勒“当初行为不正, 糟蹋钱。”这在穷人家就是“最大的罪恶”。菲利普夫妇把于勒看作是“坏蛋”、 “流氓”、 “无赖”,于勒在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花光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部分”。 之后,“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了。 于勒去美洲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回我父亲的损失”。 于勒这第一封信,使菲利普一家人“深切感动”,被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 “一下子成 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两年后,菲利普又接到于勒写的第二封来信,信上说: “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 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我希望为期不远, 那时我们就能 够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还给别人看。 这部分写出了于勒从“全家的恐怖”转化成“全家惟一的希望”的过程和原因。转化的 关键

文档评论(0)

137****0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