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docx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 一、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 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谪黄州任有职无权的闲官团练副 使时写的一篇短文。 这篇短文,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 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学习本文时,应引导学生走近苏轼, 了解 苏轼; 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并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月色。 抓住结尾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苏轼谈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常用文言词语。 2.赏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此文,提升学生欣赏水平。 四、教学难点 克服时代的局限,走进作者心灵,体味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同学们, 你们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月亮? (八月十五) 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 争先恐后, 畅所欲言),那么平时你喜欢在心情好时还是心情不好时赏月呢?(学生各抒己见) ,其实, 当我们有心事时,把心交给月亮,与月亮对话,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情趣。现在,让我们一 起跟随苏轼去欣赏他笔下的月色美景,体味他赏月的特殊心境。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朗读感知 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⑵学生个性朗读。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选位同学,朗读后由同学点评,老师补充) 。⑶全班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2 3.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本文作者宋代大诗人苏轼,我们在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水调歌头》 。哪位同学还能 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 这位大文豪, 才华横溢, 但他命运不佳。 他因“乌台诗案” 被贬到黄州, 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 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 显得澄澈透 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4.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⑴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分四人一小组讨论) 。要求:①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翻译全文。 ②不懂的字、 词、句勾画出来, 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 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讨论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老师点拨) ⑵考考你: ①理解下列带点词的含义。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亦未寝( ) 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②翻译下列句子意思: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由学生解答后,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准确答案) ③由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④全班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⑴与作者一同赏月: 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又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请大家围绕大屏幕 上的问题自由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游承天寺?②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③讨论, 如果将 “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学生自由讨论 2 分钟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后明确: A.因为月色很美,于是到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 B.作者发挥奇特的 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 光的透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给人一 种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个比喻描绘出一个皎洁、空灵、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C.以水喻 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 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 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 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藻荇, 把隐喻又推动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正 当读者恍惚迷惘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点出: “盖如柏影也。 ”于是恍然大悟。 D.学生有感 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⑵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作者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呢,请围绕大屏幕上的问题思考。①“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下, 其心境如何?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 并结合文中的诗句加以评析。 ② 作者遭受冤屈被贬都如此洒脱、安闲,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老师点拨) A.作者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月色下, 心中有被贬谪的悲凉, 有赏月的欣喜, 有漫步的悠闲, 有对人生的感慨。最能体现他心境的是“闲”字。 B.人生仕途不顺,难免心中不快,但却表现得非常洒脱、安闲。闲中生愁,对愁又能以超 然

文档评论(0)

137****0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