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名的文化信息
对于盐业史、 盐业文化的研究, 学术界多集中于盐政与盐业 经济的研究,欧宗祐的《中国盐政小史》(商务印书馆, 1927 年出版),对我国古代以至民国的盐政,按朝代逐一进行了论述 ①。新中国成立后,区域性研究增强,重点集中于四川井盐、内 蒙古盐业,以及两淮、两浙盐业②。在地名学领域,地名学著名 学者华林甫著有《中国地名学史考论》③。而将地名学与盐业文 化相结合进行研究的, 主要为盐城地方学者, 他们通过将城市变 革史和现存海盐文化遗存结合起来研究, 但是就地名缘由及其变 迁并不够深入④。 本文将从沿革地理学和历史学角度对盐城的地 名进行综合分析。
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作为表征地点的文化符号, 地名 之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它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记录了人 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地名是活跃的文化细胞, 特别是那些蕴涵丰 富的重要地名, 代表了中国文化经络上的关键穴位, 组成一道道 文化脉络,传达出中国文化之深处的信息。地名之所以重要,就 在于它包藏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个地名常常对应着许多传 说和故事, 在这种叠加式的层累之中, 曲折地反映出该地生活面 貌的本真。毫无疑问,地名之命名,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产物,在 其生命的起点上, 它就被深深地打上了出生地之自然的和文化的 胎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一地之名,赋予具有特定方位 和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以名称, 保存了其所代表的土地之地形面 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从而成为其自然生态的档案,同时, 它又记录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内容, 包含了人们对地理实体的精 神寄托,反映出该地民众的生存状态、活动轨迹、风俗习惯等社 会文化特征。
地名是一种文化遗产。 诚如学者们所言, 一切历史必定与某 些地点有关,因而都是地理的历史。从人文地理学上来说,民族 文化变迁的内容以语言的形式而在地名上之残留, 使其打上了深 深的历史烙印。 地名作为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而反映一地品格的特 殊信息系统, 留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独到认识, 是 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联合国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 “地名是民 族文化遗产”以及“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随意改变地 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 人类不应该忘了自 己的来路; 我们对地名之时时触摸, 就是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追寻 与怀念。
一、海盐历史文化积淀
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 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 是一座 黄海之滨的城市。《盐城县志 ?序》中就称“盐城, 淮之大县也”, 足见其历史地位。
距今 5000 多年前,盐城地区就有先民开发的痕迹,起初是 淮夷地,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吴国、越国、楚国。《史记 ?货殖列
传》称盐城沿海一带“东楚有海盐之饶”。汉武帝元狩四年(前
119),在今市区范围置盐渎县。“盐城,本汉盐渎县,长百六 十里,在海中。”① 汉时盐城盐业兴旺,已设置盐铁官署专司 管理。东晋义熙七年( 411),改盐渎县为盐城县,因为这时候 此地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渔业兴旺、盐铁手工业繁荣。从此, “盐城”这个名字延续至今。
经历“贞观之治”后的唐代,国家富裕,国库充盈,盐业生 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第五琦改革盐 法。即:在淮南盐区的海陵、盐城置监院,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条 件,招募无业游民到两淮地区煮盐。
唐政府在全国所收盐税“岁得钱百余万,以当百余州之 赋”,“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禄俸,皆 仰给焉”②。 淮南盐税约占全国盐税一半, 而盐城盐税又约占一 半,可见盐城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在地方志中有“剧邑”、“上 县”之称。
宋初,在东南盐区设提举盐事司管理盐业产销,下设分司, 各辖盐场。 今天在平坦的苏北平原上有一条北起阜宁南至吕四镇 全长三百多公里的范公堤, 它是一条重要的地貌界线, 标志着全 新世内相当长时期的古海岸线的所在③。 范公堤的修筑, “有束 内水不致伤盐, 隔外潮不致伤稼之功用”④, 盐业生产进一步发 展。真宗时( 998—1025),境内二监年产盐达 107 万石以上, 仍为淮盐生产之冠。
元明两代,在扬州设两淮都转运使司,境内 13 个盐场皆属 其管辖。清代,产盐省各自设盐政,各盐场均设大使。嘉庆六年 (1801),境内产盐 118.9万引(每引 200公斤,折23.8 万吨), 占两淮盐产总量之 59.4%。清中叶后,因海势东迁,产量渐减。 清末,境内 11 场年产仅 10.8 吨。
民国初,在两淮设盐政局。盐区废灶兴垦,境内 63 家盐垦 (垦植)公司相继开发滩涂,种植粮棉。这就是发生于江苏沿海 滩涂的“废灶兴垦”运动, 此运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年 盐垦公司驻地和一些以棉花为主的商品集散地大多发展成沿海 的城镇。比较著名的是民国 6 年(191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