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自我超越与现代化转换
Self-Transcendence and Modernity Transmutation of
Reg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Taking Youth Version of Peony Pavilion as an Example
WAN Jiang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72) 地域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 一个区域的人们在千百年来的 生产、生活中的积累和沉淀,是特定地域风格、文化观念乃至行 为方式的体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延续性和独特性,亦是这个 地方的人的文化的根和精神的魂。 漫长的古代社会, 落后的农耕 生产方式以及交通、 通讯能力的局限, 地域性传统文化的发展可 以说是极其缓慢的, 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 处于一种微观变化之 中。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 跨国资本及其消费文 化的历史性扩张,逐渐解构了人类社会的地域传统和生活秩序, 地域性传统文化陷入前所未有的衰落与困境之中[ 1]。
禀承文化社会学立场的当代文化研究认为, 地域性传统文化 的传承, 不仅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 同时亦能展示出“我 们从哪里来 ?”与“我们往哪里去 ?”的深层意义。 置身于这样一 个全球化的语境中 , 如何传承地域性传统文化,并保持世界文化
的多元化,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从分化转向整合:全球化语境中的地域性传统文化 地域性传统文化的文化规定性, 也只有在文化的现代性话语 和知识谱系之中才能被有效地言说。 基于此, 我们在研究地域性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时, 必须对现时代特殊的文化境况 及其面对的世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上世纪 70 年代,全球化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逐渐引 起学术界的关注。 世界的发展正在形成一个高度相关、 密切整合 的结构, 而任何一个地域性文化单体, 都越来越失去了独立发展 的可能性而受制于这一结构, 并在这一结构中相互依赖。 这一结 构,被称之为“全球化”。
外部世界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介入,必然带来一些新变化。 加西亚#8226;坎克里尼(N e stor Garc i aanclini) 认为全球化
必然会导致“去域”现象的出现。 这里所谓的“去域”, 指的是 “文化与地域之间的之间某种自然关系的丧失”。在我看来, “去域化”这一概念非常传神的描述了在全球化条件下地域性 传统文化所经历的必然变迁。 从比较的意义上说, 地域性传统文 化的“去域化”过程实际上是和经济的“去域化”相一致的, 是 一种自下而上的发生的过程, 这一过程特别明显的反映在作为共 享文化的消费文化之中。 美国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 )把这个过程视为地域的特殊性转向全球的普遍性的必 然过程。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 )则以“去传统化”这样的
概念来描述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依据吉登斯的看法, 传统文化的消解是和自然的消失交织在一起的。 这里所谓的自然 意指独立于人之外的环境和事件。 在他看来, 传统和自然在过去 是一个相对固定的“风景”, 一个构成社会活动的“风景”。 而 当这样的自然消失时,与它相联系的传统也必然受到挑战[ 1]。
显然,在这个意义上说,“去传统化”意味着人与传统的历史、 文化的空间失去了价值归依和情感归属上的意义联系, 和传统文 化因此不再具有维系人伦关系的现实力量, 地域情感乃至地方认 同也随之分崩离析了, 人们的精神世界无形中变成了混沌的荒原 [2]。
全球化确实是一个“去域化”和“去传统化”, 并使不同地 方的文化逐渐趋同化的历史进程。 全球化的力量瓦解了地域性传 统文化的价值并漠视了过去的一切。 在这个文化与社会不断趋向 同化的年代里, 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议题一直具有与日俱增的时代 性意义, 地域性传统文化应当怎样被关注, 我们又该如何去寻找 和建构现时代文化的“地域色彩”和“传统意义”呢 ?这是一个 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直以来, 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问题, 始终存 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立场, 一种是彻底的现代化转向; 而另一种 则是坚持本土的、本真化倾向。两种力量的争斗和交织妥协,构 成了近年来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承轨迹的“钟摆”, 使我们对于地 域性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暧昧和两难。 近年 来,包括《藏谜》、《云南映像》在内的诸多艺术作品对地域性 传统文化的当代关注与表达, 重申地域立场、 传统性文化经验进 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艺术经验与成就。 其中, 台湾作家白先勇策划的“青春版”昆曲《牡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