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述中国历代音乐记谱法
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磨砺与融合, 凝聚与发展, 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格局, 先祖们在与自然斗 争的同时, 靠着智慧与百折不挠的精神, 使我国的文化得以记载 和传承下来, 音乐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并以它独特的方式保 存下来。
乐谱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把转瞬即逝的乐调以某种特殊的方 式记写下来,使得后人可以恢复原曲使曲调“死而复生”。
早期的记谱法 就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的乐谱产生的较早。早 在周代,公元前 11 世纪―公元前 7 世纪就曾有过乐谱的雏形。 约在公元前 2 世纪成书的《礼记》中就有名叫“投壶”和“燕 射”的仪式上敲击大小鼓的符号, 共有两种。 一个是圆圈一个是 方框,分别表示击大小鼓,敲一下记一个字。中国早期的大多数 谱式都沿用了以圆圈或圆点, 方框点拍的方式。 这种记谱方式较 容易,但《礼记 ?投壶》中的符号没有音高意义,只是击重节律 的鼓点, 所以算不上是真正的乐谱。 但表明古人已经有记谱的雏 形了。
而真正最早的乐谱是文字谱, 从公元前 4 世纪《管子 ?. 地员 篇》中,宫商五音字谱,到《吕氏春秋》中的十二律吕子谱,距 今都有几千年的历史, 这两种字谱都与乐律学有关, 但不是记录 音乐旋律的乐谱而是记录音高的字谱系列。 我们相信, 汉代就有 乐谱,只是没有传到现代, 在公元前 1 世纪成书的图书目录中就 记载有歌曲谱,例如:目录中有一本书叫《河南周歌诗七篇》与 文对应的是《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歌诗”就是“歌词”, “歌声曲折”就极可能是“歌曲曲调”。那自然就是歌曲谱了。 实际上,保存至今最早的旋律谱是琴谱,《碣石调 ?幽兰》它以 文字形式记录演奏时左、 右两手指法位置。 它是一首用四千九百 五十四个汉字详细记录每个音在古琴上第几根弦, 第几徽位, 以 此来记录音乐,此谱虽为唐人抄写,但却是南朝两代的音乐。这 种记谱法是按照前人叙述的方式去演奏,而并不是直接记出节 奏、音高,因此它与我们今天的记谱法概念有很大的差距。
古琴减字谱 我国已知的古谱据统计有二十多种, 但唐代最流行的是减字 谱与燕乐半字谱。唐人曹柔首创减字谱,“乃作减字法。字减而 义尽,文约而音该”。 以前的古琴谱是用文字详细叙述每个音左 右手的弹奏指法的, 形式比较繁琐, 而减字谱的出现把原来要用 很长一句话来记载一个音的左右手弹法变得简单多了。 恰如明代 琴曲《太古遗音》中所指出:“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 减字谱用简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以及各 种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 法。一般来说, 它是由左右手的指法符号拼合而成的。 例如:“散 勾一弦”是由三个简笔字划组成,“艹”表示散音,即空弦音;
“ㄅ”是指向内勾弦,叫“勾”;“一”即表明弦位,即一弦。 宋元以来,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一一古琴音乐之所以保存至 今,主要是得益于减字谱。 它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度 是现代五线谱也不能替代的, 在原有音乐信息忠实贮存方面, 显 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用减字谱记录而流传下来的古琴谱有 150 多 首,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 是一座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藏。
唐代燕乐半字谱 唐代燕乐半字谱存在着弦索谱系统和管色谱系统两个分支,
前者以唐琵琶谱和五弦琵琶谱为主体我, 后者则是宋代俗字谱的 前身。唐代燕乐半字谱也是以乐器音注和指法为基础的谱式。 白 居易在《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一诗云:“琵琶 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看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 声”,说明了当时唐朝燕乐谱已经很流行了。 1905 年法国人伯 希和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门窟, 发现了一批四弦四相琵琶曲子 谱,这种乐谱共有 20 个谱字, 记录了四根弦上每个指位的符号, 可以准确重现古曲的音高(前提条件是选择正确的定弦)。由于 燕乐半字谱你的读谱法已经失传, 中国历来记谱法在节奏方面的 标记始终不清晰,这份珍贵的《敦煌曲谱》是犹如天书一般的疑 难古谱,国内外曾有许多学者花其毕生的经历来研究古谱。
工尺谱
工尺谱的出现还有个传说, 据说在唐代时候, 江苏地方有个 裁缝,名叫梁正康,不但是个出众的裁缝师傅,还是个吹拉弹唱 样样精通的好乐师,梁师傅自己学习音乐,又要教授弟子,在教 与学的实践中, 他感到这种口耳相授的办法很不方便, 一个音既 讲不出个名字又不能把它记在纸上, 总想创造一种记录音乐的符 号,几年过去了,还没想出个眉目来,他有个徒弟,叫张生甫, 勤奋好学, 他决心把“量体画尺”的功夫学到手, 每天清早就在 铺房里背量尺的口诀,反复念叨“上尺、中长、合、四叶”,这 些裁衣口诀, 在张生甫念口诀的时候, 梁师傅多半在铺房里吹笛 子,日子一长,生甫不知不觉地把背诵的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