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老子》“道”的双重含义.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老子》“道”的双重含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老子认为“常 道”是无法被语言描述的。 然而,与之相矛盾的是老子却用五千 言来阐释这个不可言说之道, 如:“道冲,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四章)。“有物混成,先天 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可见老子的“道”是 可以被言说的。那么,矛盾是如何产生的呢? 老子所谓“道”, 首先是指宇宙的本原或本体。 这一本原或 本体是超验的,也就是脱离的具体的经验内容的东西。如:“视 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 ‘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 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无法为我们的经验所认识的, 因为 “道”一旦具有了经验内容, 就必定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 之物了, 而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产生生灭变化, 是 有始有终的, 可是在老子看来, 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显然应该 是永久存在的。 虽然在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 但“道”的存在却 是恒定不变的。同时,一个事物一旦具有了经验内容之后,就会 被限定,就不会是另外一物了:比如白的东西不会是黑的,大的 东西不会是小的,美的东西不会是丑的……也就是说, 经验的东 西都是有限的,而作为物质世界实体和宇宙本体的“道”却不能 被限定,“道”应该是无限的。所以本体之“道”是超验的、形 而上学的,是没有任何经验内容的。 在这个意义上,老子用“无”来指称“道”: “天下万物生 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可见“无”是“道”的一个别名。 而老子所说的“无”并非等于零的虚无, 也不是绝对的空寂,只 是由于形而上的超验的“道”既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接触, 又不 能被概念所表述,所以老子不得已才用个“无”字来做为“道” 的别名。而作为“无”之“道”显然无法言说, 只能是超越言说 之域而存在。因为任何语言都是经验的, 任何借助语言描述的概 念或事物都无法与经验脱离干系。 “超验”这个词顾名思义, 指 的是“超越经验”。我们要先有“经验”,然后才能谈到对“经 验”的超越,可见“超验”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借“经验”加以表 述的。“形而上学”这个概念也是如此, 首先要有“形”的概念, 然后才能说明什么是“形而上”,而“形”就是一个经验的概 念。可见,任何超验概念都要借助经验加以说明,无法摆脱经验 内容。甩以,全摆脱经验内容的超验本体就只能是无法被言说的 了,即“道可道,非常道”。 可是,老子在这里显然遇到了一个困难: 完全脱离了经验世 界的形而上之“道”是无法与我们这个形而下的世界沟通的。 形 而上之道不仅无法被我们所言说,甚至无法为我们所思考和认 识,因为我们思考也需要借助“语言”这一形而下的工具。 这样 的话,作为“无”之“道”虽然不是空无、虚无,但却是没有意 义的,老子的五千言也就成了建在沙滩上的城堡, 随时着面临崩 塌的危险。 不仅如此,《老子》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危险的悖论。在老 子那里,作为宇宙本原的“道”这个实存体, 不仅在天地形成之 前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天地万物还是它所创生的。 比如,老子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四十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 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 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 一章)。以上各章所言无不明白的说到“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 根源,“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是,没有经验内容的形而上之 “道”是无法产生形而下的经验世界的万事万物的, 甚至“生” 这个概念就是从经验中来的。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郭象看到了这 种宇宙生成论的矛盾所在,他曾批评以“无”为本的贵无论者: “无则无矣,贝y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齐物 论注》)郭象虽未将矛头直接指向老子,但他的这句话显然直接 指出了老子的理论漏洞。 显然,虽然老子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但他确实遇到了逻辑 上的困难。正如康德批评柏拉图所说的那样:柏拉图离开了感觉 世界这一限定性知性的狭隘界限, 依靠理念的翅膀,上升到纯知 性的空空如也的场所遨游。他没有看到,他的所有努力毫无进展, 因为他没有遇到可以帮助他站立的、可以把他的力量施加其上 的、可以推进他的知性的阻力。 老子的“道”比柏拉图的“理念 世界”离感觉世界更为遥远, 因此老子遇到的困难比柏拉图的更 为严重。老子是如何解决或者说至少是抑制这样的理论困难的 呢? 老子的道还用来指称宇宙的普遍规律。 张松如在《老子校读》 中指出,“《老子》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