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谈古人的行文习惯
说起古文大家应该不陌生, 尤其是对于中文专业的人来说, 古文的学习更是必不可少的。 “古文”一词也由来已久, 司马迁 在《史记 ?自序》里说“年十岁,则诵古文。”这里的“古文” 就是指古代的文献典籍。 它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 面语言。我们今天说的“古文”则还包括后代作家模仿上古汉语 书面语言写作的文言文。
古文所使用的语言,虽然同样是汉语,但是今天阅读它,往 往会有许多困难, 这是由于古今汉语的差别造成的。 古今汉语的 差别主要体现在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但是不是掌握 了这些差别就可以学好古文了呢?其实, 后人阅读古文的障碍还 不止这些。因为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语言内部的要 素一一语音、词汇、语法、起了变化,语言所反映的外部事物, 如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也发生重大变革。所以,宋代学者郑樵 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 物难明也。”①清代学者戴震也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 经学大师转相讲授而仍留疑义, 则时为之也。 ”②在古代人人皆 知的事情, 到了后代有时甚至连一些专家学者也弄不清楚, 这就 是历史发展所造成的隔阂。由于时代的变迁 , 社会因素的影响和 修辞方面的需要, 古人写文章有一些表达上的习惯手法。 熟悉了 这些表达手法对我们阅读古文无疑是有帮助的。 下面我们就略谈 几种古人行文的习惯。
一、用词委婉
古文说话写文章有很多顾忌。 因此, 常常不把所要说的话直 接说出来写出来, 而是采用一种委婉的说法, 拐弯抹角的表达出 来。如不熟悉这些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汉书 ?萧望之
传》就曾经记载这样一件事:汉元帝时,当上中书令要职的宦官 弘恭和石显,诬告元帝的师傅萧望之、周堪等。要求“请谒者召 致廷尉。”当时,汉元帝刘 ?] 刚继位不久,不懂“请谒者召致廷 尉”就是逮捕下狱的委婉语。 以为只是让掌传达的人把他们喊到 司法官那里去问问。 就批准了弘恭、 石显的报告。 于是造成误会, 把自己所尊敬的师傅关进了监狱。
用词委婉由来已久。西汉初期,贾谊在他的《陈政事疏》里 就做曾过介绍。 他说:古时高级官员有贪污行为的, 不说不廉洁, 而说“ ?簋不饰”,字面意思是“盛祭品的筐子不修饰”;有淫 乱腐化行为的, 不说污秽, 而要说“帷薄不修”字面意思是“屋 里的帘帷不整治”;软弱无能,不堪任事的,不说软弱无能,而 要说“下官不职”, 字面意思是“下属官吏不称职”。 这样一种 委婉语的社会风气,则必然在古人的文章中得到反映。如:
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可为讳”表面意思是“不能为你隐讳”,实则指对方 的被处斩。 “仆”是奴仆,这里却是谦称自己。“左右”表面 上是指对方左右的人, 实则是对对方的敬称。 表示不敢与对方直 接对话,只能跟对方左右供驱使的人交谈。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
“采薪”即砍柴,是所谓贱者之事,贱者病,则有不能砍 柴的忧虑。因此,用“采薪之忧”谦称自己已有病。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寡君”本义是寡德之君,这里是谦称本国的君主。“敝 邑”是对自己国家的谦称。“辱于敝邑”实指对方(齐孝公)对 本国(鲁国)的侵犯。“执事”本是供役使的人,这里却是敬称 对方。这段话是典型的外交辞令。 在外交场合古人讲究辞令的委 婉得体,但今人看来却未免晦涩难懂。 古人这种用词委婉的习惯, 往往使得字面意思和要表达的是实际思想存在一段距离。 阅读时 必须细心领会,逐步熟悉。
二、援用典故 援用古事或古人的“成辞”来证明或者说明自己的观点, 是古人写文章论事说理常用的手法。 正如古代文论家刘勰所说的 “明理隐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 也”。③援用典故所以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不仅由于“征于
旧则易为信,举彼所知则易为从” ④ , 而且还能使语言形象生动, 含蓄有味。因而,在先秦散文中很常见。并且汉代以前典故的引
用往往是明用故实。如:
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结草出自《左传》,晋将魏颗不以父亲爱妾殉葬而让她改 嫁,妾父的鬼魂在晋秦的一次战斗中,结草以绊秦将,使魏颗获 胜。这里只用“结草”二字点出,用来表示自己报恩的诚意。这 是暗用典故。
自先秦以来,被引用最多的古书是《诗经》。因此,“子 曰诗云”几乎成了古书的代名词。 值得提出的是, 古人引《诗经》 上的话,往往是“断章取义”,并不一定符合《诗经》的原意。 比如下面的例子: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
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一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东营市河口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智能化设备建设项目.doc VIP
- 《平面广告设计综合制作》艺术设计类专业全套教学课件.pptx
- 大健康人文视域下的慢病护理管理题库答案-2025年华医网继续教育.docx VIP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主题阅读训练+阅读方法技巧(原卷+答案解释)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部编版.docx VIP
- 甘肃省暴雨图集新版.pdf VIP
- 《办公自动化案例教程》(贺鑫)852-6课件 项目五 使用Word的高级功能.ppt VIP
- 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法律风险及防范劳动教育.ppt VIP
- 手术室多重耐药菌患者手术流程.pptx VIP
- 儿科护理新进展与跨学科教育模式探索题库答案-2025年华医网继续教育.docx VIP
- 【国家标准】GBT 12688.3-2011 工业用苯乙烯试验方法 第3部分:聚合物含量的测定.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