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留日学潮背景
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了有识之士对这场战争 的反思,维新派代表人士康有为主张废科举、废八股、创办新式 学堂,他说日本强盛:“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便设各 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 1〕,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的 “游学”思想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留日高潮的到 来,再加上有地理便利,风俗近似等多种因素推动,清末形成一 股罕见的留日学潮。据资料统计,“从 1896-1912 年,留日学生 的人数达到 39,000 多人。”〔 2〕可以说是中国留学史上最大 规模的留学运动。
初到日本,大多数留日学生都抱着“冀以留学所得贡献母 国,以为海外文明之度舟焉”〔 3〕的理想和信念。在所学专业 中,留日学生学习师范者居多,据资料统计, 1903年3月至 10
月,留日毕业生为175人,其中读师范者71人,约占40.6 %; 1903年10月至 1904年4月,留日毕业生为 288人,其中读师 范者 153人,约占 53.1 %; 1904年4月至 10月,留日毕业生为 426人,其中读师范者 189人,约占 44.3 %。〔 4〕这些数据说 明了清末教育改革新式学堂急需大量新式人才的需要, 也说明了 作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留日学生群体, 愿意为教育献身、 担负 开启祖国民智。由此,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都 与留日教育有关,留日学生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留日学生推动清末教育改革 190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时局,开始实施清末新政,教育 新政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留日学生作为教育革新的主要参与 者,把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1. 参与制定学制
清末对教育之改革, 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颁布了“壬寅癸 卯学制”。它在许多方面效法了日本学制,学制制定前,清政府 派官员游学日本考察, 考察人员归国后, 都有对日本教育看法和 观点的著作,如:姚锡光的《日本学校述略》( 1898),严修的
《壬寅东游日记》(1902 ),吴汝纶的《东游丛录》(1902 ), 其内容都是对日本先进的教育制度的记录。 这些考察人员归国后 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 留日学生作为日本先进教育的直接受 益者,翻译了大量的有关日本教育制度,规章的著作,据谭汝谦 《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 说:留日学生等翻译日本有关学制的 书籍,从 1899 年至 1903 年就有以下这些:〔 5〕《日本东京大 学规则考略》、《日本新学制》、《日本东京师范学校章程》(附 预备科)、 《日本学制大纲》、 《日本普通学科教授细目中学校 令实行规则》。这些都为清政府颁布学制提供了蓝本。更为重要 的是留学生参与起草了学制,张百熙制定《壬寅学制》时,留日 学生陆宗舆“拟大小学章程”,并提出建议,得到采纳。张之洞 主持的《癸卯学制》,蒋维乔曾言:“当时学制起草者,皆日本 留学生”〔 6〕。王国维也说:“今之《奏定学堂章程》草创之 者黄陂陈君毅,而南皮张尚书实成之”〔 7〕。因此新学制的制 定与留日学生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它的制定使新的教育体系制度 化、系统化,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
2. 创办新式学堂并充任师资力量 留日学生大都怀着一腔热血,就是力求所成,以报效祖国, 归国后, 这些留日学生成为兴办学堂的主要力量, 有许多留日学 生投身教育事业,创办新式学堂,例如:留日学生胡元倓在长沙 创办明德学堂,陶成章、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于右 任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 专门和实业学堂有胡雨人创办上海中 等商业学堂, 陈敬第等人创建浙江私立法政学堂, 杨振鸿创建云 南体操学校, 侯鸿鉴创建竞志女学等等, 诸如此类的新式学堂还 有很多,而且有的留日学生不只创建一所,甚至几十所。需要说 明的是普通学堂和专门、 实业学堂的分门别类的创建, 有利于各 式人才的专门培养, 与以往只读四书五经的封建教育完全区别开 来。
另一个还要说明的是留日学生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 为了 改革传统教育, 并使旧式的教育机构与新式教育接轨, 还积极促 进了各省教育会,私塾改良会,传习所的成立,例如: 1904 年, 杭州教育会成立, “董其事者系东洋留学生孙君, 会员约 100 人。 宗旨专在改良各学堂教育,会员应担任开办学堂、翻译新书、练 习体操诸务”〔 8〕。1904 年湖北黄州府留日学生借助贡院创办 光黄社速成讲习所, 1906 年,陈保泉在京师创办普通教育研究 会。这些教育会还组织教师进修, 向教师传授先进的教育理论和 教育方法,使其在全国中小学堂得到普及,影响甚远。
留日学生除兴办新式学堂外,更多的学成归来者充任师资或 者担任学堂行政职务。全国出现大量的新式中小学堂, 随之而来 的就是教师紧缺的局面,清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