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谈替换法之优劣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法单位 , 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语素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最为基本的研究对象 , 可是对语素的 确定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方法 , 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体系 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 ,以及所遇到的问题 , 谈一谈 替换法在确定语素时的具体运用 , 以及在运用中所体现出来的优 缺点。
替换法是胡裕树先生首先提出来而后又有许多学者不断论 证的一种确定语素的方法 , 也有人叫做替代法或切分替换法等。 不管怎么称呼 , 它的基本意义不变 , 就是在一个语言片断中切分 出最小的意义单位 , 然后看这些单位是否能被别的有意义的单位 替换 ,如能替换则说明是语素。如 :
蜡烛 清洁
花烛 蜡人 清楚 纯洁
香烛 蜡纸 清白 圣洁
火烛 蜡笔 清爽 整洁
经过替换发现 , “蜡”、“烛”、“清”、“洁”这四个语 言单位都可以在不改变基本语义的情况下 , 分别同其他相关的语 素结合 , 所以可以确定这四个语言单位都是语素。
一、具体运用替换法的注意点
(一)一个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语言片断 , 替换时必须是两个或 多个成分同时可以分别被替换 , 否则这种替换就不符合要求。如 双音节的语言单位 ,要确定它是一个语素还是两个语素 , 就要看 它的每个部分是否都能被替代。若都能被替换 , 一般地说是两个 语素 ,如上例中的“蜡烛”和“清洁” , “蜡”“烛”和 “清”“洁”都可以替换 , 所以它们都是语素。如果都不能被替 换, 说明这个双音节语言单位不能分成两个部分 , 只是一个语素 , 如“踌躇”、“徘徊” , “踌”、“躇”和“徘”、“徊”都不 能组成其他的词 , 也就是说它们不能被任何其他语言单位替换 , 所以它们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语素 , 合起来成为“踌躇”是一个语 素, “徘徊”是一个语素。 如果其中一个能被替换 , 另一个不能被 替换 , 那么这个双音节语言单位也不能分成两个部分 , 只是一个 语素,如“菠菜”、 “渤海” , “菠”和“渤”可分别替换为“青 菜”或“黄海” , 但“菜”和“海”就没有其他单位可以替换形 成“菠□”或“渤□”的词语了 ,所以不能作为被替换的单 位, “菠菜”、“渤海”都是一个语素。
(二)替换时 , 替换的单位与被替换的单位必须都是有意义的 否则这种替换同样不符合要求。 如果替换后其中一个是没有意义 的,说明这个语言单位是不能切分的 , 是一个语素。如“蚂蚁”, 可分别替换为“工蚁”、“蚂蟥” , 但“蟥”没有独立的意义 , 不能作为替代单位 ,“蚂”、“蚁”也没有独立意义 ,也不能作为 被替换的单位 , 那么“蚂蚁”就是一个语素。
(三)替换时 , 必须保持结构单位意义的基本一致 , 替代后的 语素义同原来语言片断中的语素义要保持不变或有一定的联系。 如“马虎” , 若用“老”替换“马” , 用“鞍”替换“虎” , 则分 别组成“老虎”、 “马鞍” ,看似可以替换成功 , “马虎”为两个 语素,但“马虎”一词中的“马”没有实际意义 , 而“马鞍”中 的“马”是有实际意义的 ,替换前后语素意义发生变化 ; 同样的 道理, “马虎”一词中的“虎”没有实际意义 , 而“老虎”中的 “虎”是有实际意义的 ,替换前后语素意义也发生变化 , 所以也 不能作为替换或被替换的单位 , “马虎”是一个语素 , 拆开以后 二者都没有任何意义 , 只有连在一起说才有意义。
二、在教学中运用替换法的优点和缺点
(一) 优点
简便易学。我在教学中曾使用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中 等师范学校教材《现代汉语知识》 , 其中在“语汇”部分讲到语 素的概念与辨认 ,教材着眼于从概念的分析辨认 , 一看是不是语 音和语义的结合体 , 二看是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我在教学时补 充讲述替换法的运用方法 ,学生普遍反映能理解接受 , 并可以在 辨析语素时具体用到。
可以用于大部分词语中来分析辨认确定语素。 替换法的优 势就在于它可以用于很大一部分语素的确认。 学生在练习中首选 替换法来辨认语素 , 一般都可以做到正确无误。
(二) 缺点
在具体应用时替换法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 常常容易出现下列
问题。
替换或被替换的单位是否有意义 , 有时难以确定。一次完 整的替换至少出现四个语素 , 而且要求四个语素都有独立意义 , 否则不符合替换要求 ,学生在使用时有时难以确定 , 特别是一些 音译词的辨认,如“大巴”,“巴”是由音译词 bus(巴士)而来, 逐渐语素化 ,可替换为“中巴” 、 “大风” ,故“大”和“巴”是 两个语素 , 可学生在替换时不能确认“巴”到底有没有意义 , 会 误以为“巴”是音译词 , 没有实际意义 , 故而判定“大巴”是一 个语素。
学生在使用时简单理解了替换法 , 认为能重新组词的就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