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条件下 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和氧化塘;
土壤净化-污水灌溉
好氧生物法
人工条件下 悬浮生物法-活性污泥法及其变种、
氧化塘、氧化沟
固着生物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
接触氧化、好氧生物流化床
自然条件下 高温堆肥、厌氧塘
厌氧生物法
人工条件下 悬浮生物法-厌氧消化、高温堆肥、
化粪池、上流式厌氧污泥床
固着生物法-厌氧滤池、厌氧流化床;;第四章 微生物技术在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第一节 活性污泥法;一 基本原理:
1 基本流程: ; 初沉池:去除悬浮固体,减轻生物处理负荷;
曝气池:废水、微生物和氧气在此充分混合和反应;
二沉池:使泥水分离,去除剩余污泥;
回流系统:保持曝气池中一定的污泥浓度;
曝气系统:供氧,使污泥呈悬浮态。;2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1)形态
外观呈黄褐色的絮绒颗粒状;
粒径:~0.2mm,有较大表面积;
含水率在99%以上;
密度:~。; (2)组成
活性微生物群体(Ma)
微生物自身代谢残留物(Me)
污泥吸附的惰性有机物(Mi)
污水中的无机物(Mii);(3)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即污泥浓度(mg/l)
? MLSS=Ma+Me+Mi+Mii
普通活性污泥法: MLSS=2~3g/l
完全混合法和吸附再生法:
MLSS=4~6g/l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指污泥中有机固体物质的浓度,较准确的表示其中活性成分。;(4)污泥沉降比(SV)
指曝气池混合液沉淀30min后,形成的沉淀污泥和原混合液体积之比。
城市污水:SV=15~30%。
可反映曝气池运行时的污泥量,用于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还可及早发现污泥膨胀等异常现象的发生。; (5)污泥体???指数(SVI)
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每克干污泥所占的体积。 ;3.工艺流程;1)普通活性污泥法:;特点:;不足:;2)阶段曝气法;优点:;3)渐减曝气法:;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废水经吸附数十分钟后进二沉池出水,净化度较高;
泥水分离后,有机物吸附在污泥上进入再生曝气池继续生化反应被降解;
污泥进入吸附池重复以上过程。;特点:;5)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中各点负荷完全相同;
系统中微生物通常处于对数生长期某点,代谢速率高,水力停留时间短,系统负荷高,占地省;;特点:;6)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污染控制第四章活性污泥法;运行阶段;运行阶段;污染控制第四章活性污泥法;SBR主要特点:;SBR主要特点:;7)生物吸附氧化法(AB法);A、B两段作用机理不同:
A段污泥负荷大(kgMLSS?d)〕,活性污泥微生物呈游离状。水力停留时间左右,好氧/缺氧运行,以吸附作用为主;
B段污泥负荷小(kgMLSS?d)〕,以生物降解为主。
两段污泥回流完全分离,因此A、B段生物种群组成和功能完全不同。;优点:;8)延时曝气法;9)氧化沟;;由于曝气装置只设置在氧化沟局部区段,故在曝气机不同距离处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区段,具有硝化-反硝化脱氮功能。;曝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