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生为本”内涵的解读
作者简介:王剑平( 1968.07- ),男,汉族,重庆市长 寿区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西南大学教育硕士,重庆高新 区陈家坪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及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9214 (2015)08-0006-01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以生为本”已日渐深入人心。我 们发现,全面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对于践行这一理念具有重 要意义。为此,我们拟对之做多层面的解读, 旨在抛砖引玉。
一、字面意义上的解读
“以……为……”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带有文言色彩的 句式,意即“把……当作……”。“以生为本”,就是“把学 生当作本”。这里的“本”是名词,指“草木的根或茎干” , “泛指事物的根本或根源” (跟“末”相对) [1]。这样, “以 生为本”便可理解为“把学生当作根本” 。
如果仅仅将“以生为本”解读成“把学生当作根本” , 我们不禁要问:把学生的“什么”当作“根本”?“怎样” 把学生的“什么”当作“根本”?显然,字面意义上的解读 太过宽泛,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给实践者方法上的指 导或启示。
二、教育学意义上的解读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但是,人的发展 从来就不是无目的的随意发展,而是要符合一定的社会发展 需要。因此,在教育学意义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将“以生为 本”解读为“把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当作根本” 。
不过,这样解读也存在一个问题:我们“怎样”保证学 生的发展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呢?
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就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发 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 在教育教学中就具体表现为“教育者要精心选择内容,精心 组织教材,精心选取方法”,就体现在教师的“教”上。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的发展也 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 的“教”,促使学生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正是通过 学生的学习来实现的。教师只有在尊重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 性、积极性的基础上,才能让其“教”产生应有的效力,才 能保证学生的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由此, “以生为
本”可进一步解读为“把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当作 根本”。这样,教育者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其教育 教学活动展符合教育规律。
三、在教学操作意义上的解读
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而学习的发生, 需要内、外部条件的支持。内部条件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 及对学习主动的认知加工活动,外部条件则涉及到学校、家 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师的“教”是最重要的因 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 “假
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一 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 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学生已有
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是其开展学习的基础,是其学习发生 的前提条件。教师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要建立在学生已有 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之上。在教学操作意义上, “以生为
本”就是“把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当作教学的根 本”。
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发生的 条件,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 一,就是为了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就教学过程而言,
“以生为本”还可解读为“把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和策略的 转变当作根本”,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 方式方法的转变。
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发生的条件” ,关注 “学生学习的过程” ,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教师教 得如何,在根本上是通过学生学得如何来衡量的。因此,把 “以生为本”解读为“把学生的学习效果当作根本” ,其倡 导和关注的,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掌 握了多少。
综上所述,在教学操作意义上解读“以生为本” ,可以 给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直接的方法指导和策略启示。
四、在理论渊源上的解读
从理论渊源上, “以生为本”出自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 教授之“生本教育” ,其直接理论基础是郭教授的“生本教 育理论”。
“生本教育” 是针对当前 “师本教育” 盛行而提出来的。 所谓“师本教育”问题,实际上就是“凯洛夫教育学中所谓 的‘智育第一 、‘教学为主 、‘教师中心的基本问题,也 是我国教育界从 1958 年以来长期争论的问题。 ” [2] “生本 教育”正是对“师本教育”的反正。
“生本教育理论”可追溯至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安卓系统平板电脑使用步骤.doc VIP
- GB 55024-202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docx VIP
- 【酒店运营SOP】花间堂 SOP前台服务标准操作流程手册.pdf VIP
- 金的人格铁的纪律主题班会.docx VIP
- 温控设备及电源科信smu02b v300r002c20监控用户手册.pdf VIP
- 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系统实施方案.doc
- 《秋季养生》课件.ppt VIP
- 义务教育版(2024)五年级信息科技 第10课 猜数游戏有捷径 课件.pptx VIP
- 项目法人在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汇编.pdf VIP
- 中国工商银行YL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