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历史_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明清建立和文字狱的有关资料,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男女生对抗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专制统治的表现及危害,初步培养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难点 培养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和已有经验情况:学生在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中,已经对历代加强皇权的情况有所了解;在学习“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时对科举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明清文字狱的故事广为流传,对学生影响较深。   初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初一学生的认知、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的体验,且对其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专制主义统治,有利于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材分析   1.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中国封建制度已开始走向没落。明朝建立之初,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对日益变化的社会进行严密控制,明清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如加强皇权、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巩固了封建统治,但却不能阻止衰落危机的到来。   2.本课共设有三目:第一目“明清帝国的更替”主要讲述了这一时期明清的朝代更迭,是以下两目学习的基础;第二目“皇权的高度膨胀”和第三目“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分别是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来说明明朝和清初专制统治加强的情况。这两目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形成,但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材处理   1.专制统治是贯穿历史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但以前并没有明确提出。所以,在本节课中提出有些突然,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断层。基于以上考虑,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先是引导学生回忆秦汉以来的专制统治情况,并以此切入主题,加深学生对专制的理解。   2.顾炎武和龚自珍对八股取士及文字狱的评价概括了思想专制的危害,有助于学生对八股文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故引用到教学中。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查找明清建立和文字狱的有关资料。   2.教师分析学生可能提出和遇到的问题,查找有关书目,做好准备。   学生在介绍历代中央集权表现时可能不够全面和准确,教师做好引导和补充的准备。   在探讨明清中央集权统治加强的表现时,学生可能提出和设计的问题有:   (1)朱元璋吸取元朝贵族专权的教训,大杀功臣,制造了一起波及面非常广的什么案件?   (2)朱元璋大开杀戒有什么害处和好处?   (3)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后废掉了实行一千五百多年的什么制度?   (4)明朝时什么成为加强皇权的可靠支柱?   (5)军机处的大臣到底都有哪些权力?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好还是坏?   学生在分析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文字狱的作用时,可能不够客观,教师做好引导和学法指导的准备。   学生在男女同学问题比赛时可能会给对方出难题,教师做好调节评价的准备。   学生在总结时可能得不出明清帝国专制统治的加强是从政治和思想上来讲的,教师做好引导和学法指导的准备。   3.制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方法〗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到理性。学生的学法为查找资料、分析讨论、比赛等形式。 〖教学过程〗   导课   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平时都喜欢读诗歌。那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看几句古诗:   (教师在大屏幕打出诗句)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可是,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即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   刚才老师讲时,发现许多同学面露疑惑:怎么可能呢?不就是几句诗吗?怎么能如此牵强附会地和国家朝廷连起来?可这正是历史的真实,是清朝加强思想专制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