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全诗翻译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一】
《卜算子》很受后人推崇,山谷题跋: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 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 则不能到。
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 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 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词前半段写得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 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 是苏轼词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 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当时 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我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 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这个女子好像是 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 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
《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 惊起却回头,有
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 丰六年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 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唐圭璋先生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写的仙气飘渺。人似 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 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 比喻人生来去如鸿
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 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 有寄托 与 无寄托 之说,以为 非寄托不 入,而 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 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 触 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 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呀!
【赏析二】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 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 漏 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漏断 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 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 幽人 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 幽人 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 让人联想到:幽人 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 既 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 幽 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 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 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 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 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
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
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 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 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 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赏析三】
这首词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 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 抒发愤懑之 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 情的。本文认为,将此词定位为作者抒发自己对现实不满的寂寞之情是比较恰当 的。
本篇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十二月在黄州所作。苏轼因所谓的 乌台诗案,被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 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定惠院,一作定慧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词先写定慧院夜半时分的寂静情况。 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