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你有多少点赞之交?
在 Facebook 、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点赞早已脱离设计者初衷,衍生出各种暧昧意味,还引
发了焦虑、嫉妒,以及隐私暴露。
Sheldon 一本正经,告诉 Penny 一个他打算带进棺材的秘密: 不久前,“ YouTube 更改了用户界面,
本来是用星级来评价视频,改成了点赞,我告诉人们我无所谓,但其实我很介意。 ”《生活大爆炸》
第七季第一集的这个段子顺手把 YouTube 黑了一把。
YouTube 的官方解释是,在评星机制下,大多数人会点击 1分或 5分, 2 、3、4 分遭受极大冷落。大
多数人只需要情绪,而非理性、客观、逻辑的分析。
点赞跟理智无关。这个符号早已脱离设计者最初的想象, 喜欢“ ”的本义早已枝杈蔓延,衍生出 朕“
已阅 ”、 嗨,你好“ ”、 支持“ ”、 调侃悲伤“ ”等各类暧昧意味。
嘿,我正关注你
蜻蜓点水式的赞,意思是“ —— 嘿,我正关注你。 ”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 SherryTurkle 的研究证明,今
天的人更希望用 小啜一口“ ”的网络社交方式,而不是大段的真实对话。
知乎一个关于 点赞党心态“ ”的问题,答案有以下几种: 1.心地太善良,很难对朋友的新装修或新旅行
视而不见,表示下 朕已阅“ ”;2.好久不见,无话可说,但我还在关注你,不用回复了; 3.确实说得
不错。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Larry Rosen 的看法更加乐观。他在《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
》一文中写道:每天数小时沉溺在 Facebook 等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数次 小啜“ ”式地与人沟通,就
像喝水一样,一小口一小口,次数多了,饥渴仍然会得到缓解。
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 Turkle 发现,点赞行为对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了解并不起作用。点赞式的社
交里,亲密感并不完整 —— 因为它并不一定能转为现实中的人际联结。数据分析专家 Moira Burke 也
有类似的发现。他在《大西洋月刊》中撰文写道:利用 Facebook 的点赞按钮去跟朋友沟通,能够有
效地增加社交资本。但这种满足感不如组合式的沟通方式:点赞加评论。擅长用组合沟通的人,能
有效地减少孤独感。相反,只喜欢点赞的人,孤独感并无减少。
朋友圈的社交资本甚至会转化成社交压力,点赞的按钮成了证明你自己存在的通行证。看到某位朋
友的照片下一群朋友在点赞,你也忍不住点了 —— 提醒大家你也是这个圈子的活跃分子。
你发现自己不得不点赞。一位用户在知乎上问: 如何减少微信朋友圈带来的焦虑?“ ”她发现,一旦
有领导在朋友圈发状态,下面点赞的都是同事, 我不想让人觉得自己不合群“ ”,这个小圈子让她
崩溃。
点赞引发嫉妒
假期出游,你往朋友圈里发照片,然后每隔五分钟,你会去刷刷点赞数。
人们总是希望在社交平台上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研究证明,自卑者和高度自恋者每天在 Facebook
上逗留 1小时以上。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以及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研究组发现,用户们会比较自己和
好友收到的照片究竟获得多少个 赞“”,点赞现象也成了引发嫉妒心理的原因之一。
《Facebook 引发嫉妒心理:用户生活满意度的潜在威胁》报告指出,社交网络引发的嫉妒心理无
所不在,会降低用户的生活满意度。被动浏览会让人产生反感,用户主要是在嫉妒别人的幸福生活
、度假方式和社交活动。三分之一的人在浏览 Facebook 后感觉心情更糟,对生活更加不满;而那些
只是浏览却没有上传任何信息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深。
也不能怪朋友发的都是炫耀帖,因为真正的悲伤太难跟人分享。你能回想起在朋友圈看过真正的黑
暗心理吗?朋友圈里的 悲伤“ ”,离生老病死远着呢,既微小又自我调侃,诸如 我的手机第三次掉马“
桶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