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型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预防机制-以北京7·21暴雨为例.docxVIP

城市型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预防机制-以北京7·21暴雨为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城市型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预防机制 以北京“7·21”暴雨为例 ? ? ? ? ? ? ? ? ? ? ? ? ? ? ? ? ? ? 2004年迄今,北京多次经受暴雨冲击,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巨大影响。2012年7月21日,特大暴雨(以下简称“7·21”暴雨)再度袭击北京。此次北京受灾面积之广、受灾人口之多,均创历史新高。 纵观2004年以来为北京带来多重“雨伤”的数次暴雨,可以发现暴雨引发的风险阵列环环相扣,四面扩溢。一场暴雨使一座城市瘫痪的几率大大提升。作为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中的特大城市,北京会集了四面八方的资源,也面临更多的风险。暴雨如注,衍生的多重灾害同繁密的城市结构交会叠加,极大地提升了北京的风险系数。 不仅北京如此,2004年以来,天津、太原、武汉、石家庄等多个城市均遭受洪涝之苦。此类与传统洪涝有诸多不同且影响范围主要在城市的灾害,笔者将其称为“城市型洪涝灾害”。本文以北京“7·21”暴雨为例,以城市化弊端、“城市型洪涝灾害”基本特征为视角,分析“城市型洪涝灾害”的治理。 一 “城市型洪涝灾害”与城市化弊端密不可分 进入21世纪,在奥运效应和城市扩张的刺激下,北京像一张大饼越“摊”越大。原本生长庄稼、草木的近郊菜地,骤然转化为钢筋水泥的城市建设用地。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将北京包裹在水泥丛林中,深刻地改变了北京的城市肌理。 大量水泥地裸露在外,使土地积蓄水分的能力急剧降低,生态屏障功能微乎其微。暴雨来袭,雨水流过光秃秃的水泥地,形成深浅不一的地表径流。在地下人工排水系统不能将积水迅速排走的情况下,地表径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集聚更大的冲击力,向地表的低洼处汇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修建了众多下沉式立交桥。此种立交桥对维护古都风貌、降低建设成本、减缓汽车噪声大有裨益。但水往低处流,排水效能不佳也让这些下沉式立交桥成为某一地区多余积水的天然汇合处。风雨交加,下沉式立交桥摇身一变成为“城市湖泊”,大批车辆困守于此,进退维谷。 由于下沉式立交桥多修建于交通繁忙的地段,只要积水没过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后续汽车就难以前行,滞留的大批乘客对身边险情浑然不知。当“城市湖泊”已经形成,后续积水群趋于此,进一步抬高水位(上升速度取决于地形、雨量),困在车中的人员有可能因为打不开车门,遭受不测。2012年7月21日,北京广渠门立交桥积水一度高达4米。丁先生驾车“被困在广渠门桥下的积水中,外面水压太大,他打不开车门”[1],最终不幸罹难。 暴雨倾城,这些本应任何时候都四通八达、稳定性极高的交通枢纽,成为步步惊心的“城市湖泊”,不能不让人认识到,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环境风险。在全球极端天气增多的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如果不能经受极端天气的考验,就会引发难以估量的损失。 多次在暴雨中沦为“城市湖泊”的广渠门立交桥、莲花桥立交桥,同上下交错的水泥公路连接,滴水不渗的水泥公路变身为积水汇集的“城市河道”,无形中承担了“城市下水道”的功能。当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就会发现,位于华北平原北端的北京曾有“北国水城”的美誉。天然河道和人工河道经纬交织,为北京排洪泄涝,“舒筋活血”。北京北有沙河、清河,东有孙河、通惠河、运河,西北有昆玉河、长河,西南有永定河,东南有凉水河,水道网络联络一气,既为民众提供饮用水源,又在暴雨来临时充当泄洪管道,将积水迅速下泄。 1949年以后,首都北京承载了大量人员和建设,在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转型的过程中,不少河流先后断流。距东直门外30里曾有一条河流——孙河,民国年间自来水厂曾在此设立水塔汲水,供给部分市民饮用。永定河“河水东注,洪涛骇浪,有如迅雷奔马”[2]。20世纪60~90年代,大规模“填河”行动对于不少残存河道简直是釜底抽薪。有的盖起了高楼,有的填埋成公路,人们只能从尚存的地名(如孙河、清河、小清河)想象它们曾经有过的地理景观。 河道湮没,北京的毛细血管堵塞。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强降雨来袭,下沉式立交桥成为“城市湖泊”,公路摇身一变成为“城市下水道”。为了保证交通畅通,市政部门动用大批人力用水泵将积水强行转移,但积水排入并不宽敞的地下人工排水系统时排水效果堪忧。如果积水一部分走地上泄洪管道,一部分走地下人工排水系统,双管齐下,效果会好得多。“7·21”暴雨中,位于房山的拒马河,平日水流不丰,但基础河道尚存,关键时刻仍发挥了泄洪管道的作用。假如人们将拒马河全部“填河”造房,可以肯定,重灾区房山的损失会雪上加霜。 二 “城市型洪涝灾害”基本特征 城市扩张,硬覆盖加剧,汇集的雨水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加重了整座城市的泄洪压力。曾经的“填河”行动让大量河道消失,切断了地上生命与地下土壤之间互通生息的通道。暴雨来袭,地下人工排水系统不能将积水及时排走,下沉式立交桥便成为阻隔交

文档评论(0)

资教之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教学资源,助力教育转型!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0101033200002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