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翻译重点句子,积累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 ⑴通过朗诵加强语感,感受形象、优美的语言。 ⑵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心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范仲淹的“儒者”形象,激发学生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情景营造法。 3、探究法。【教学媒体】 幻灯片、示范朗读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引发学生观赏兴趣。我们学过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对洞庭湖的描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八百里洞庭美如画,观赏洞庭湖的最佳地点莫过于岳阳城西北的岳阳楼。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又令岳阳楼名声大噪,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出示学习目标。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1、展示与范仲淹相关的资料,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故事: 断齑画粥 三黜三光 威震西夏 庆历新政
2、简单介绍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被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请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播放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多媒体显示: (1)生字: 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淫雨(yín) 偕(xié) 冥冥(mínɡ) 浩浩汤汤(shānɡ)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2)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3)重点词句: 去国怀乡(离开)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薄暮冥冥(迫近)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2、学生分段朗诵,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 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
3、思考:总结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自主思考、同桌交流、小组展示)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生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生4: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生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教师总结: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四、品读文章,思考问题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数学_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综合实践_初中综合实践(劳动与技术):《创意笔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综合实践_初中综合实践(劳动与技术):《创意笔筒》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语文_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语文_云南的歌会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数学_29.2三视图(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数学_29.2三视图(第2课时)教学课件设计.ppt
- 初中物理_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生物_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初中生物_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课件设计.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