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 NUMPAGES
?白鹤梁的沉浮?课文
涪陵白鹤梁的石鱼还能浮出水面吗?三峡工程开工以后 ,人们就一直关心着这个问题。
白鹤梁是一座天然石梁 ,位于靠近涪陵长江南岸的大江中 ,是一个长约1600米、宽15米的袖珍小岛 ,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 ,才露出水面。三峡大坝蓄水后 ,它就沉入100多米深的水底 ,再也不能露出水面了。
古人认为 ,冬天长江的水位回落到一定位置时 ,第二年一定是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 ,于是人们就用“刻石鱼〞的方法记录长江枯水水位。这一做法从唐朝延续至近代 ,每当石鱼露出 ,就成为一件盛事 ,人们在长江上聚会 ,在白鹤梁上刻石记载 ,文人墨客也赋诗填词。
岁月相积 ,白鹤梁上了十几尾石鱼 ,题刻170多段 ,计3万余字。与水文有关的题刻100多处 ,记载了唐代之后共千余年间的70多个枯水年份。白鹤梁题刻是世界江河水文的最早记录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石梁上还刻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白鹤、弥勒佛以及风格不同、甚为珍贵的历代文人的诗文、书法和绘画作品 ,因此 ,白鹤梁又被称为“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水下博物馆〞。1988年国务院将白鹤梁题刻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一定要保护 ,这样的共识不难达成 ,但困难的是如何保护。
第一个保护方案是水下博物馆方案。它的根本思路是在白鹤梁题刻段上面建一个椭圆形的密封罩体 ,罩体两端各开一个隧道通到岸上 ,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行维护和参观。这个设想的长处是方便人们参观 ,但白鹤梁会常年暴露在空气之中 ,不利于保护 ,并且要建一个能顶住30米水压的巨大密封罩体 ,工程难度大、花费高。因此这个方案被否认了。
第二个方案是岸上博物馆方案。它的根本思路是让白鹤梁淹没水下 ,自然保护。在岸上建立博物馆 ,复制白鹤梁题刻陈列其中。这个方案简单可行 ,所需资金相对也少。但复制品的价值 ,怎能和白鹤粱本体相提并论!
苦苦寻觅中诞生了第三个方案。这个方案充满想象:运用现代技术 ,对白鹤梁题刻进行修复和加固 ,让它能在江底长久留存;而在白鹤梁近旁高处选择一个地点 ,把原样复制的白鹤梁碑林放置其上。这个方案的设计者期望当三峡工程完成之后 ,在三峡库区依然可以重现白鹤梁随水隐现的自然景观。
此后的两年里 ,再没有人提出比这个方案更理想的新方案了。经过反复的论证和实验 ,至2019年末 ,一局部设计书已经做了出来。国家××局决定召开专家评审会 ,邀请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担任专家评审组组长。
评审会前 ,葛修润从上海出差到北京 ,特意去了一趟国家××局 ,了解这个方案。他快速地翻阅着资料 ,大脑也在快速地转动。看完 ,他抬起头来 ,正碰上国家××局同志期待的目光。
他说:“我认为这个方案也不理想。〞
“为什么?〞国家××局的同志显然没想到。
“因为这个方案 ,也是把文物淤埋掉。〞
“那您有什么方法使文物不被淤埋掉呢?〞
“我想我有方法改变这个状态。〞
葛修润想了约5分钟。这5分钟里 ,他调动了一生积累的丰厚的力学知识。一个设想浮出了脑海:“我们可以运用lsquo;无压容器rsquo;的原理 ,把白鹤梁本体在水下保护起来。〞
他讲了自己的设想 ,国家××局的同志听了半信半疑。
告辞时 ,他说:“请把这些资料借给我 ,我要再看看。〞
从北京返回上海的火车上 ,他一夜未眠 ,把借来的资料 ,从头到尾细读了一遍 ,反复想:“那些方案不行 ,我的方案是可行的吗?〞隔了一天 ,他从上海赴重庆 ,在火车上仍然没有睡觉 ,反复思考自己设计的方案。
评审会按既定程序一项一项进行。葛修润一面听 ,一面思想剧烈地斗争:第三个方案的设计者做了那么多的工作 ,自己还要不要提出不同意见?
会议进行中 ,涪陵博物馆的同志给大家播放白鹤梁的录像片。
葛修润又一次被白鹤梁的风姿深深打动。长江在屏幕上翻腾 ,他的心也在翻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何等的神奇!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 ,在这段石梁上的创造 ,何等的丰富和美妙!大自然和我们的祖先把这样珍贵的财富留给我们 ,难道我们只能把复制品留给后人?葛修润院士又一夜未眠。第二天专家们继续审议方案。上午的会议即将结束 ,会议组织者请葛修润发言。
葛修润站起来:“我想耽误一会儿大家的吃饭时间 ,再谈谈白鹤梁的保护问题。〞这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老人 ,此刻面容极其凝重。“迄今为止 ,我们提出的白鹤梁保护方案 ,包括即将通过的这个方案 ,都不能改变白鹤梁被淤埋的命运。〞他的语气沉重起来 ,“作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 ,原地保护白鹤梁责无旁贷。如果不能这样 ,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失职!〞最后一句话 ,震撼了在座所有人的心。然后他就用投影仪一边放昨天夜里准备的透明胶片 ,一边讲解他的新方案思路。他认为:白鹤梁题刻历经1200多年还很完整 ,一个重要原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