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染病防制科
;2014年世界卫生日(4月7日),WHO突出强调病媒传播疾病日益严重的威胁,并提出“小小叮咬危害大”的口号。
世界半数以上人口因蚊子、苍蝇、水螺及其它媒介传播的疾病,诸如疟疾、登革热、利什曼病、莱姆病、血吸虫病和黄热病等而面临风险。
每年十亿多人感染病媒传播疾病,100多万人因此死亡。
全球40%以上人口,约25亿人面临罹患登革热危险。WHO估计,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登革病毒为黄病毒属病毒。
黄病毒属包括黄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等。;;1977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灵长类动物。
人是登革病毒的主要扩增宿主,在登革热自然疫源地内猴子是登革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
传染期:-1天至+5天。
传染期病毒血症的水平与病情轻重和发热的高低密切相关;病情重、体温高的病人体内的病毒载量大,传染性强。;传播途径:经伊蚊(埃及伊蚊、白蚊伊蚊)叮咬传播。
研究表明:感染的雌性伊蚊也可通过垂直传播将病毒传给子代,但这种传播并不普遍。
;埃及伊蚊
广布于热带、扩展到亚热带
如非洲、美洲
白纹伊蚊
广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并伸达温带
如中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扩散速度很快
近年已传带到北美、南美、欧洲和非洲有些国家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存在种间竞争;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防所;;雄蚊由于羽化后很快完成交配的使命,1周死亡,而吸血雌蚊则可以经过4个吸血繁殖周期,历时1个月。
白纹伊蚊
白天对人的攻击性强,而且多次吸血
有光照比无光照对吸血有利
埃及伊蚊也有多次吸血性
人的气味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强烈吸引成蚊;成蚊的活动性与扩散性
成蚊的活动性较差,一般活动范围为100米内,很少超过200米,最大飞行距离约500米。
被气流和交通工具携带的被动扩散;
卵可以随容远距离被动扩散。
产卵后静栖数个小时,再飞行寻找宿主吸血、寻找气息地、寻找产卵场所。
日落前2~3小时和日出前1~2小时为活动高峰,此时进行交配(婚飞)。 ;成蚊羽化后1~2天交配,一生只交配一次即可终生产有效卵。
卵多产在容器的水面上方潮湿的内壁上
卵在干旱时进入滞育状态,滞育卵耐干旱、耐低温,并可以附着在容器上携带到其它的地方,一旦有水就能够很快孵化成幼虫。
蚊虫选择在黑色的小容器中产卵孳生
如轮胎、竹筒等阳性率一般很高。
和自来水相比,成蚊优先在雨水中产卵。;;人对等个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
感染后可产生对同一血清型的持久免疫力。
不同血清型较差免疫力较差,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或者多次感染(发病 )。
不同型别重复感染可导致重症登革热。;潜伏期:3-15天(通常5-8天)
早期类似流感,突起发热、皮疹、骨关节肌肉痛、疲乏、淋巴结肿大。
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数天才恢复正常。
根据是否同时存在的血液浓缩和血小板减少
登革热:典型、轻型、重型
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 ;症状体征 病例数 %;款痛隘屁宦浊饮牢焉傻钮笨鬼脖簧磺憨搬羹肯纤姐溪歌羚哈与樟腥壮撑像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和相关防控工作介绍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和相关防控工作介绍;近两周疫区旅游史、急起发热、头痛等。
束臂试验阳性及皮疹等。
白细胞发病早期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低。
血小板下降,1/2~3/4病例减少。
AST及ALT水平升高。
;亭来丝腐盲碴柬椿鼻员禽稳扬返阎引乾准律险墒黑敷枚抢甘禽邯箕抉谍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和相关防控工作介绍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和相关防控工作介绍;;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测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14日内疫区旅游史等。
登革热典型症状及体征。;原则:早发现、早隔离、就地治疗。
措施: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目标:降低病死率。;100多个国家,25亿人群收到DF威胁。
每年50万DF住院病例,2万以上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每年上报至WHO的登革热与严重登革病例平均数(1955-2007)与近年病例数(2008-2010).;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流行较为严重,大部分国家全年均有病例,流行高峰往往与雨季相一致。
登革病毒Ⅰ-Ⅳ型所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均有流行。
流行过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