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项语文九年级第9篇 河中石兽.docxVIP

中考专项语文九年级第9篇 河中石兽.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9篇 河中石兽(课标篇目) [清]纪昀 (七下)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段层精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经过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第一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十多年后寺僧准备打捞。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一无所获。又根据水流的情况做了推测——“以为顺流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颠倒(错乱)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第二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认为石头埋在沙里越埋越深,应该在原地寻找,大家都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位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止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颠倒);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颠倒)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第三段: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可据理臆断欤”用问句提出:天下只知表面现象,不知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主观判断吗?这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续表 【文学常识】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等。其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 【文章主旨】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从中悟出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表达了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的寓意。 【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写作特色】1.语言平易,风格简明。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现实意义】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P149“课后习题一”)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①阅十余岁 阅古义:经过,经历 今义:看,阅读 ②盖石性坚重 盖古义:因为,原因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文档评论(0)

海洋书店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