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8版九年级上菩萨蛮_书江西造口壁教案(3).docxVIP

语文18版九年级上菩萨蛮_书江西造口壁教案(3).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1诗词五首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能够堂上默写。(重点) 2、 联系诗人身世处境,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重点) 2学情分析 学生朗诵、赏析诗歌能力较弱。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导学过程: 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 苏辛”,风格沉郁 顿挫,悲壮激烈,人称 饲中之龙”,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1、 主要经历 辛弃疾一生志在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 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 在济南南 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 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 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 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 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 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 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 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 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又被削职,终于未能 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2、 文学贡献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由于恢复失地、抗 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 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 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 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 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 壮志 难酬的满腔悲愤。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 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 挫的韵致。 了解写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 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 隆佑太后(高宗的伯母),隆佑太后由南昌仓猝南逃,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至造口,隆佑太后侥幸逃脱, 但赣西一带的百姓却遭到金兵的屠杀劫掠, 损失极 其惨重。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 时所写。作者路过造口, 见景生情,想起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的事,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 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 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于是 写下了这首词。 朗读感悟 (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和重音),然后解释粗体字 书江西造口壁(书写)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里指逃避战乱的难民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里借指宋的故都汴京 )(可惜)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鹘鸠(zhe g)Qo 初读感知 1、 解释下面词句 ①行人----② 可怜——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鹅鸠。 2、 摘录词中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3、 结合词中描写的人、事、物、景,谈谈你对这首词的主旨的理解 4、 复述每句大意 五、探究赏析 1、 题目为 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 郁孤台”写起? (作者登郁孤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 西北望长安”,也 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 2、 词中的 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 3、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如何理解 无数山”的含义? (峰峦重重的自然障碍。暗示主和派在收复河山问题上形成的社会障碍。) 4、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中的东流去 比喻什么? 5、 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两句的意思? 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 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 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其中 东流去 比喻军民抗金收复失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 青山”比喻压制军民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 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 山深闻庶鸟鸠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鹅

文档评论(0)

177****21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