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陈情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语文_陈情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一、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二、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导语设计 以苏轼的评论导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以孝情动人的《陈情表》。 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为人刚正,颇有文名,甚有才辩,多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年轻时曾仕蜀汉,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解释课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是:“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3.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写作背景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 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为稳定局势,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忠,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武帝览表,赞叹说:“密不空有名也。”感动之际,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密遂得以终养。 整体把握 一、学生朗读全文,思考: ①是谁陈情? 李密 ②向谁陈情? 晋武帝。 ③陈什么情? 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④如何“陈”情?(详解) 二、朝廷的态度要求李密做官,与李密的初衷产生矛盾,作者进退两难境地,进难在哪?退难在哪?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知进退,实为狼狈。)那李密上书后,晋武帝答应他的请求,不但准许他先不做官,晋武帝还赏赐他两个奴婢来帮助他照顾他的祖母,他是如何做到的? 课文研读 一、学生朗读第一段。 课文研读(一) 自读课文,思考: 1.第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2.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坎坷命运? 明确: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本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处境的? 纵的方面:父丧母嫁: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多病零丁: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夙婴疾病: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横的方面:门衰祚薄: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4.作者陈述自己人丁衰微的目的是什么? (1)作者在此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突出祖母的重要性。 (2)为下文奉养祖母做很好的铺垫。 (3)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 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 课文研读(二) 一学生自由谈论,思考: 1.李密提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的原因。 2.谈辞职与“名节”无关,自己本意是图的官途显达,不贪图名誉节操,打消李密作为前朝旧臣的疑虑。 3.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只是因为“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李密这些话都是真话,而且也是非说不可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地消除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古代的名士在政权更迭之际往往被逼表明政治态度,并与统治者合作,否则往往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招来杀身之祸。在晋王朝建立的前后,掌权的司马氏更是以此为由杀戮名士。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会,他确有必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是讲究什么名节,完全是因为祖母尚在,需要照顾。 6.称颂君恩的目的? 反面表明不是守名节,打消疑虑对皇帝的恩遇无比荣幸,士为知己者死。 7.作者对君恩的态度如何?岂敢盘桓。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8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