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11).docxVIP

第0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11).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科目 历史 高中历史导学案课题 高中历史导学案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班级 主备课人 审核人 课标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 3.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4.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习过程 学生感悟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 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争霸。主要的霸主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战 国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主要的大国包括: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合作探究】 材料: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呂齐亡。 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 问题:战国初齐、晋两国国内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西周哪些制度崩溃表现? 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分封制、宗法制 材料: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論語·季氏》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 2、诸侯势力崛起 3、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 4、国家:统一 → 分裂 华夏意识的建立 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认是夏的继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正统地位。周朝诸侯也以诸夏作为封建诸国的代称,来区别周人以外的蛮夷戎狄。 华夏意识的拓展与延续 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国家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工商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变法运动的背景 经济发展引起社会复杂化,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需要建立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 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评价 (1)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 (2)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3)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老子及“百家争鸣” 孔子 地位:春秋后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 政治: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 爱惜民力 治国思想:“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对夏商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子 地位: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 哲学:“道”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 政治: 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兵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背 景 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土,争相招揽人才。 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土阶层崛起。 文化:土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表现: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