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引入
1、题意讲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
2、关于作者及其背景:
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x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听朗读录音(十分钟左右)
1、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
“清”──清闲恬静安谧
“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衰弱萧条
2、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
3、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组讨论,选取一名发言。
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个词:“慢”、“润”、“淡”。这个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此处可用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并体会课文的“清、静、悲凉”的意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散文的有关知识
二、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种清净又悲凉的“故都的秋”都集中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沉静、悲凉的心绪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学生讨论并阐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讨论后分析:
⑴ 3段: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为止,面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⑵ 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
⑶ 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
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突出北平秋晨“静”的特点,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日光”本是暖色调,但在作者笔下却是“漏”的。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4段:槐树落蕊而知秋。
此处点明“细腻”、“清闲”、“落寞”三词。体现文章选择“落蕊”来综合体现“清”、“静”、“悲凉”之特点。
5段:秋蝉残鸣而报秋。
6、7、8、9、10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枣树秋色之奇观。
2、除以上叙述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写秋。哪里是集中的议论部分?
明确:第12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末尾两段从结构上看是总说(总括)部分。
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
5、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不是对比或类比。(学生旁注在书上)
6、全文结构图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着在叙述和描写上述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答案解析.pdf VIP
-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1.1《法不可违》教案 .pdf VIP
- 小学生古诗词大赛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GPIR复合外模板现浇混凝土保温系统建筑构造.pdf VIP
- 中小学校长选拔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VIP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程二级WPS Office高级应用与设计:电子表格的创建与编辑PPT教学课件.pptx VIP
- 黔西南州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主要情况反馈.doc VIP
- 垂径定理练习.3 垂径定理练习.doc VIP
- (已压缩)关于建筑设计防火的原则规定(1960)(OCR).pdf VIP
-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