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PPT课件.ppt

第章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PPT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胆红素的代谢 胆色素的肠肝循环 肠道中10%~20%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 少量胆素原经血液循环入肾并随尿排出,胆素原接触空气后氧化为尿胆素,尿胆素是尿液的主要颜色。 胆红素检查的临床应用 临床上通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尿内胆红素及尿胆原,借以诊断有无溶血及判断肝、胆系统在胆色素代谢中的功能状态。 黄疸分类 根据严重程度分为: 隐性黄疸:胆红素17.1~34.2 umol,肉眼看不到巩膜与皮肤黄染。 显性黄疸:胆红素>34.2 umol,组织黄染。 根据血清胆红素来源不同分为: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增高 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时,单核-巨噬系统生成大量间接胆红素,超过肝脏代偿能力时,肝细胞不能将其全部转变为直接胆红素,因此血中间接胆红素增加,总胆红素亦增加。 尿胆红素阴性 因间接胆红素难溶于水,不能自肾脏排出,故尿胆红素阴性。 溶血性黄疸 粪胆素增加 由于间接胆红素增加,肝细胞代偿结合的直接胆红素的量也增加,排入肠道后转变为粪胆原的量因而增多,粪便中粪胆素增高,粪便颜色加深。 尿胆原增加 较多的粪胆原由肠道吸收入肝脏,肝肠循环增加,另一部分粪胆原经血流入肾,自肾脏排出,尿中尿胆原增高而呈阳性或强阳性。 肝细胞性黄疸 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 虽然间接胆红素的生成正常,但因肝细胞受损,形成直接胆红素的能力减低而致血中间接胆红素增高。 血清直接胆红素增高 部分肝细胞虽然可将部分间接胆红素转变为直接胆红素,但因肝细胞肿胀、压迫毛细胆管,使直接胆红素在肿胀、坏死的肝细胞之间弥散,经血窦而进入血循环导致直接胆红素升高。 血清总胆红素增高 肝细胞性黄疸 尿胆红素阳性 直接胆红素可溶于水,经肾脏排出而致尿胆红素阳性。 尿胆原阳性 经肠道吸收的粪胆原,因肝细胞受损不能将其转化为胆红素排至肠道,血中粪胆原增加可由尿中排出,使尿胆原试验阳性。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阻塞性黄疸 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阻塞(少见)及肝外阻塞(较多见),使胆汁排泄途径受阻不能向肠道排出或排泄不畅。致使胆汁淤积,肝胆管内压逐渐增大,导致毛细胆管破裂,直接胆红素经淋巴间隙或血窦进入血液循环。 总胆红素升高 阻塞性黄疸 尿胆红素明显增加 因直接胆红素溶于水可由肾脏排出,故尿中胆红素强阳性。 粪胆素原减少 根据其阻塞程度的不同,粪胆原可减少或消失,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外观呈白陶土样。 尿胆原减少 胆色素的肠肝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 胆汁酸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随胆汁分泌入肠道,经肠道细菌分解后由小肠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被肝细胞摄取,少量进入血液循环,因此胆汁酸测定能反映肝细胞合成、摄取及分泌功能,并与胆道排泄功能有关。它对肝脏系统疾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其他指标。 参考值范围:0~10μmol/L (酶法) 临床意义:胆汁酸增高见于①肝细胞损害,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乙醇肝及中毒性肝病等;②胆道阻塞,如肝内、外的胆管梗阻;③门脉分流,肠道中次级胆汁酸经分流的门脉系统进入体循环。 血清酶升高的病理机制 有些酶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损伤时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流,使血清中的这些酶活性升高,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醛缩酶、乳酸脱氢酶(LDH)。 有些酶是由肝细胞合成,当患肝病时,这些酶活性降低,如凝血酶。 一些酶从胆汁中排出,当胆道阻塞时,其排泄受阻,致使血清中这些酶的活性升高,如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 有些酶活性与肝纤维组织增生有关,当肝脏纤维化时,血清中这些酶活性增高,如单胺氧化酶(MAO),脯氨酰羟化酶(PH)等。 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分布: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主要包括: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又称谷丙转氨酶(GP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 AST有ASTm和ASTs两种同工酶。 参考范围:连续监测法(37℃) ALT 10-40U/L; AST 10-40U/L ;ALT/AST≤1 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急性病毒性肝炎:显著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20-50倍,ALT/AST>1。 慢性病毒性肝炎:200U/L;若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 肝硬化:轻度升高,终末期肝硬化正常或

文档评论(0)

pandon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春市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1781MA52GF540R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