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物不迁论》的时间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3 僧肇《物不迁论》的时间观 摘要:以僧肇《物不迁论》为代表的时间观可以算是大乘佛教对时间的主要观点。《物不迁论》以动静的方式讨论时间,一方面为的是纠正普通人对事物运动、时间流变的看法,另一方面是为了破除有部的三世实有说。本文通过对《物不迁论》的分析,认为其阐述的动静观乃是为了否定时间存在的真实性,破斥人们对动静的执着从而显示出大乘中观学说不落两边的特点,同时指出这种对时间的看法不仅是对大乘中观学说思想的继承,也是对魏晋玄学以来的动静思想的总结与升华。 关键词:《物不迁论》;时间;大乘;小乘;魏晋玄学 On the Time View of Seng Zhaos Things Not Go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ime represented by Seng Zhaos things do not mov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main view of Buddhism on time. On the one hand is to correct the ordinary people on the movement of things, the concept of time changes, on the other hand is to get rid of the Ministry of the three really have to say And the time of discussion is to correct the movement of the people and the time, On the other hand is to get rid of the Ministry of the three really have to sa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ngs do not move, that the narrative of the static and static view is to deny the authenticity of time, breaking the peoples attachment to the movement and thus show that the theory of Mahayana do not fall on both sid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This view of time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of Mahayanas thought, but also the summary and sublimation of the thought of ecstasy since the metaphysics of Wei Jing Dynasties. Key Words:Things do not move;time, Mahayana;Hinayana;Wei Jin metaphysics 前言 一直以来,人们在面对存在问题的时候,总是面临着一个难题的解决,即时间是什么?就像奥古斯丁所言:“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人们之所以对时间感到困惑,乃是因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创造历史,而时间相比于空间,它更为根本,时间不仅依赖于人们的外部感官去感知,也依靠于人们的内部意识状态。所以时间这一命题一直以来受到哲学家们的重视。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时间来源于上帝的创造,人们在上帝创造的尘世中构建起救赎的历史,人们现所处在自人类堕落后,到未来藉着耶稣基督的降临而被拯救的等待时段,这段时间在信仰基督耶稣的人眼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段时间既意味着未来的救赎与否,也意味着当下的完满与否。不同与基督教面向未来的线性时间观,现代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时间的本性是绵延,绵延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状态,柏格森认为,在绵延中必定表现出一种差异性,当人去认识这种差异性时,必然表现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相,而我作为绵延的主体,此三相即是时间呈现给我的状态,此三相乃时间之整体,这种整体性就是人生命的整体性,因为人只能在生命中把握时间,而不是在生命外对时间进行考察,人通过记忆不断把握着世界,将外在世界与内在生命融为一体,从而成了自身命运的主人。 东方儒家文化中时间的含义与上述二者不同,在先秦,孔子并没有明确提出对时间的看法,涉及到时间的在《论语》中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里孔子的时间一方面是自然的,另一方面

文档评论(0)

131415161718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