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黄疸.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热重于湿 辨证依据 ①主症: 身目俱黄, 黄色鲜明。 ②兼症: 发烧口渴, 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 心中懊恼, 胁痛, 口干而苦, 恶心欲呕。 ③舌象: 舌质红, 苔黄腻。 ④脉象: 脉弦数。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黄疸分证论治-阳黄 治法: 清热利湿, 佐以泻下 主方: 茵陈蒿汤 茵陈: 最善清利湿热, 为退黄之要药; 栀子: 清泄三焦湿热; 茵栀适用, 可使 湿热从小便而去; 大黄: 泄热逐瘀, 荡涤胃肠瘀热, 与茵 陈相配, 可使瘀热从大便而解。 黄疸分证论治-阳黄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加强退黄, 可加虎杖、田基黄; 加强利湿, 可加茯苓、猪苓、车前草; 加强清热解毒, 可加白花蛇舌草、垂盆草、板蓝根; 胁痛较甚, 加柴胡、川楝子、郁金以疏肝利胆, 行气止痛; 砂石阻滞者, 加郁金、金钱草、鸡内金、海金砂化滞消石; 蛔虫阻滞胆道, 可选择乌梅丸加茵陈、栀子。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黄疸分证论治-阳黄 临证体会 辨热与湿 偏重, 关键在辨舌苔 黄腻与白腻, 口干思热饮还是思冷饮, 大便干结与稀溏, 脉数是否。本型诊疗 关键在于清热利湿通腑, 假如出现高热要加强清热解, 预防向急黄转变。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黄疸分证论治-阳黄 2、湿重于热 辨证依据: ①主症: 身目俱黄, 然不及热重于湿者鲜明。 ②兼症: 无发烧或身热不扬, 头身困重, 脘腹痞 闷, 食欲减退, 呕恶, 便溏, 小便不利。 ③舌象: 舌质红, 苔厚腻微黄。 ④脉象: 脉弦滑。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黄疸分证论治-阳黄 治法: 利湿化浊, 佐以清热 方药: 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茵陈: 利湿清热除黄; 白术: 健脾燥湿; 二苓、泽泻: 淡渗利湿; 桂枝: 通阳化气利小便。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黄疸分证论治-阳黄 甘露消毒丹《湿热经纬》 甘露消毒蔻藿香, 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 湿热流连正治方。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黄疸分证论治-阳黄 方药: 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 清热解毒 滑石: 清利湿热; 茵陈: 清热利湿而退黄; 黄芩: 清热解毒燥湿; 藿香、石菖蒲、豆蔻、薄荷: 芳香化浊, 醒气悦脾; 射干、知母: 利咽, 降肺气; 木通、连翘: 利湿清热。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黄疸分证论治-阳黄 临床应用 头身困重, 表湿显著——藿香、菖蒲以解表化湿 脘腹痞闷——白蔻仁、木香、砂仁以芳香化浊, 醒 脾开胃; 呕恶便溏——陈皮、黄连、竹茹; 湿浊偏重, 便溏尿少——厚朴、苍术、车前草 以化湿利尿 纳呆食少——麦芽、鸡内金。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黄疸分证论治-阳黄 临证体会 本型 用药重在化湿, 调畅气机不可过于寒凉, 以免损伤脾阳。要注意预防向阴黄 转化。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黄疸分证论治-阳黄 辨证依据 ①主症: 发病急骤, 黄疸快速加深, 色黄如金。 ②兼症: 高热烦渴, 腹满而痛, 吐血、衄血、便 血, 或肌肤出现瘀斑, 手足抽搐, 神昏 谵语。 ③舌象: 舌质红绛, 苔黄而燥。 ④脉象: 脉弦数或弦细数。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黄疸分证论治-急黄 治法: 清热解毒, 凉血开窍 方药: 犀角散加生地、丹皮、玄参; 犀角(水牛角): 清热凉血解毒; 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 黄连、栀子、升麻: 助犀角清热解毒 凉营。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黄疸分证论治-急黄 临床应用 身昏谵语, 手足抽搐——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凉 血开窍; 吐血、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地榆炭、柏叶 炭、白茅根、紫草凉血止血; 大便不通, 腹满而痛——大黄、枳实、槟榔通腑 行气导滞; 小便不利或出现腹水——车前子、茯苓、泽泻利 水消肿 黄疸分证论治-急黄 第五部分: 辨证论治 临证体会: 本型重在清热解毒, 加强中

文档评论(0)

132****57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432333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