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定义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原发性斜颈,民间欲称斜头,是一种较多见的畸形,它的主要病变是在胸锁乳突肌,故又称肌性斜颈,属于中医的“歪头”范畴。其临床表现是以患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其特征。患儿在出生后发现颈部一侧有棱形肿块(有的经半年左右肿块会自行消失),以后患侧胸锁乳突肌逐渐挛缩紧张,突出如条索状,继则头部倾斜。 小儿斜颈除极个别因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化学元素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肉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挛缩而形成的肌性斜颈。本病如果超过1年,且畸形明显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诊断 1. 西医诊断标准 有产伤,胎位不正,羊水少,宫内缺氧,脐带绕颈等病史。 头部倾斜,活动受限,头喜偏向患侧,下颌旋向健侧。 患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条索状包块或卵圆形包块,或肌肉挛缩。 患侧颜面小于健侧,病程长者,晚期可继有颈椎侧弯,耳、眉、眼、嘴角都低下,两眼不在同一平面。 X线摄片检查: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颈脊柱侧弯。 DR检查 病 因 肌性斜颈的病理主要是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起初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为结缔组织所代替。其病因尚未完全肯定,目前有许多说法: (一)多数认为与损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 (二)认为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肌纤维水肿、坏死及继发性纤维增生,最后引起肌肉挛缩,造成肌性斜颈。 (三)认为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所致,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应,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致,而与生产过程无关。 中医诊断标准 肿块型 卵圆形肿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肿块大小不一,大者约6*5cm轮廓清晰,不需接触,一望便知。小者约1.5*1.0cm,需触摸方知,肿块质地较硬,其形状如卵圆形。晚期颜面减小,头部畸形,活动受限。 非肿块型 患侧胸锁乳突肌起先有肿块,因较小未被发现,待家长见孩子斜颈明显时,患侧肿块已被吸收消失,仅留有患侧胸锁乳突肌痉挛。 条索肿块型 患侧胸锁乳突肌挛缩紧张,突起如条索状,质地坚硬,且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患侧颜面明显小于健侧,头部畸形,活动受限,多见于病程长者 治疗 辨证论治 肿块型 治则:软坚,消肿,散结 手法:指揉、拿、摩、点等。 条索状肿块 治则:活血散结 手法:点、摩、按、揉等 部位:患侧胸锁乳突肌 操作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以一手于患儿的病侧胸锁乳突肌处用拿法进行治疗,在做拿法的同时应稍向上提;医者以一手按住患儿患侧肩部,另一手扶持患侧头部上方 操作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在患侧胸锁乳突肌用推揉法5分钟;拿法,拿患侧胸锁乳突肌20次左右等 非肿块型 治则:舒筋活络,牵张患肌 手法:揉、拿、拨、点 部位:患侧胸锁乳突肌 意义:推揉及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能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运供给,缓解肌肉痉挛,促使肿物消散;伸展扳拉患侧胸锁乳突肌,能改善和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疗效判定 治愈:胸锁乳突肌块消失,头部活动正常,患侧颜面等同于正常颜面 好转:胸锁乳突肌肿块消失,患侧颜面等同于正常颜面,头部活动稍差。 未愈:胸锁乳突肌肿块无改变,颜面小于正常,头部活动较差。 对于斜颈的患儿,嘱其家属在哺乳、怀抱、睡眠时,有意使患儿向健侧方向扭转,以帮助矫正畸形,也可用无线卧位,玩具使患儿向健方转动,用来纠正姿势。 Page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