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試說戰國文字中的“達”
(首發)
東周時期齊國文字中的“達”有如下幾種形體:
鎛 集成217 叔夷鎛 集成285 陶文圖錄3.352.1
陶文中的“” 最早由李家浩先生釋出,他在考釋《九店楚簡》M56第30號簡中的“達”時指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87頁[一〇〇]條,中華書局,2000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87頁[一〇〇]條,中華書局,2000年。
“達”字原文作“”。按包山楚墓竹簡一一一號、一一二號有人名“”,一一三號有人名“”,一一九號有人名“”。第二個字跟第一個字比較,唯“” 旁中間一豎與其下二橫相連。第三個字跟第一個字比較,唯“”旁下多一“口”。戰國文字从“口”與不从“口”往往無別,本墓竹簡的“丙”作“”即其例。因此,這三個字當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古文四聲韻》卷五曷韻“達”字引《古老子》作“”, 與之十分相似,可見上引包山楚簡文字都應當是古文“達”。本簡與包山竹簡的寫法十分相似,唯“”旁下多一短橫,他們顯然是同一個字,也應當是古文“達”。本簡日名之字,秦簡《日書》甲、乙種楚除皆作“達”,也可以證明把釋為“達”是可信的。戰國文字有(《古陶文字徵》二三七頁)、(《古璽文編》四二五頁)二字。與上引《古老子》“達”相近,大概也是古文“達”。 所从“”與上引包山楚墓竹簡一一一號、一一二號“達”所从“”旁相似,黨是一個从“疒” 从古文“達”省聲的字。
後來公佈的郭店簡等材料,證明李家浩先生對“達”字的釋讀是完全正確的,現將相關材料徵引如下:
包山簡119、 九店M56 郭店《老子甲》簡8 《語叢一》簡60
《窮達以時》簡15 《窮達以時》簡11
包山簡111 包山簡113 《語叢一》簡61 《五行》簡43
包山簡121 《六德》簡48 《性自命出》簡54
趙平安先生曾撰文對相關材料進行了梳理,并把鎛、叔夷鎛中的“”、“ ”也釋為“達”,趙先生的釋讀是完全正確的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
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字》,《中國文字》新廿七期51-63頁,[台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又載《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218-225頁,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又載氏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77-89頁,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
集成3787.2 → 璽彙1340 、璽彙3948→ 睡虎地《日書》乙902
另一條,就是“齊楚”系統,上文所舉齊、楚兩系文字中的“達”與燕秦一系諸形體的確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我們認為“”、“”、“”與“”應該是異體關係,“”右下部所從與金文和戰國陶文字中的“舌”極為相似:
舌: 舌方鼎 集成1220 艅舌盤 集成10035
: 盂鼎 集成2837
: ()鼎 集成2704
絬: 陶錄3.132.1 陶錄3.133.1
其所从“舌”形的發展脈絡如下:
盂鼎→鼎 → 鎛 →叔夷鎛、 陶錄3.133.1
“舌” 上古音屬船母月部,“達”屬定母月部,二者韻部相同,“船母”、“定母”二母同為舌音,這是二者可以相通的理論依據。《清華簡·楚居》篇記載了“自季連開始到楚悼王共二十三位楚公、楚王的居處與遷徙”,簡七有這樣的一段內容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181頁,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181頁,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至宵囂(敖)酓鹿自焚(徙)居宵。至武王酓自宵(徙)居免。
簡文作:
李家浩先生認為武王“酓”就是典籍所記載的“熊達”李家浩:《談清華戰國竹簡《楚居》的“夷”及其他――兼談包山楚簡的“
李家浩:《談清華戰國竹簡《楚居》的“夷”及其他――兼談包山楚簡的“人”等》,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二輯)57頁,中西書局,2011年。
“酓”下一字原文作從“奚”“?”聲。“?”字見於郭店楚墓竹簡《語從四》19號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周易》27號,皆用為“舌”,當是“舌”的異體。楚武王名“熊達”,傳本《史記·楚世家》誤作“熊通”,參看梁玉繩《史記志疑》第二冊第1008頁(中華書局2006年)。上古音“舌”屬照組三等月部,“達”屬端組月部,二字韻部相同,照組三等與端組相近,可以通用,如《儀禮·既夕禮》“設衣撻焉”,鄭玄注:“今文‘撻’為‘銛’。”《說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