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干旄
先秦:佚名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标签
诗经
译文
牛尾之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邑郊。素丝束束理分明,良马四匹礼不轻。那位忠
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敬?
鹰纹大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近郊。束帛层层堆得好,良马五匹选得妙。那位忠
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报?
鸟羽旗帜高高飘,人马来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
顺的贤士,有何良策来回报?
注释
鄘 (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干旄:以牦牛尾饰旗杆,
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 “竿” “杆”。旄,同“牦”,牦牛尾。浚:卫国
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素丝:白丝,一说束帛。纰:连缀,束丝之法。在衣
冠或旗帜上镶边。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 “五之” “六之”用法
相同。彼:那。姝:美好。一说顺从貌。子:贤者。畀:给,予。
孑孑:旗帜高举的样子。旟: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下
邑,近城。组:编织,束丝之法。予:给予。
旌: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
合。一说厚积之状。告: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赏析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
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 “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
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 “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
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
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 “彼姝者子”一
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 “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
“‘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 “美好善说”的毛诗
说以为 “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 “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 “姝者”是卫
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 “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 “贤者乐告
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 “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
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 “彼姝者子”,若取 “访贤说”,那 “之”必
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 (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
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 “四之” “五之” “六之”, 《毛传》解为 “御四马也” “骖马
五辔” “四马六辔”,认为 “良马四之” “良马五之” “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
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
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 “四之、
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
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 ‘楚
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 “在浚之郊” “在浚之都” “在浚之城”,由远而近, “良马
四之” “良马五之” “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 “何以畀
之” “何以予之” “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 “访贤
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