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及成因.docVIP

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及成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及成因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及成因 2 一、引言 2 二、身份意识的研究 3 三、不同参照群体下的身份意识 4 1.与民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比较 4 2.与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比较 5 3.与城市儿童比较 6 四、影响身份意识的因素 7 1.客观因素 8 2.主观因素 8 五、结论与思考 9 1.结论 9 2.几点思考 9 文2:班级嫌弃儿童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10 一 班级嫌弃儿童的境况 10 二 班级嫌弃儿童的成因 11 三 班级嫌弃儿童的 教育 对策 14 1 创造平等合作的班级气氛,关注嫌弃儿童的社会化教育 14 2 正确归因,重塑嫌弃儿童的健康心理 14 3 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儿童的人际关系 15 4 用爱、信任和耐心陪伴嫌弃儿童走出边缘困境 16 参考文摘引言: 16 原创性声明(模板) 17 文章致谢(模板) 18 正文 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及成因 文1:参照群体下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及成因 Abstract:Based on a review of identity cociousness theori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give an account of the floating children’s identity cociousness in different reference groups by investigating a Nanjing school for floating labo’ childre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dentity cociousness of floating children is cotruct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 The external facto include group differences derived from the system,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 of the out group;the internal facto include internaliz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stereotype and motive-drive for increasing self-esteem. Key words:floating children;reference group;identity cociousness;influencing facto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流动农民不再以“单枪匹马”而是以“拖家带口”的方式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家庭化、移民定居趋势逐步扩大,而该群体中儿童所占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五普”数据显示,占流动人口总数%的流动儿童已达1410万,其中农业户口占到%。同时,对于居住时间的分析发现,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城市的居住属于“长期居住”而非“短暂停留”[1],流动儿童已逐渐成为新生的流动大军。 对新生流动大军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教育权的平等获得、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性等。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诸如政策、资金等人为方式逐步予以解决,目前更需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是,流动儿童今后将在哪里生活?如果说年长的流动农民出于“生活预期”、“生命周期”等制度性或客观性因素而将返回农村[2],那么,对于既没有乡土社会生活记忆,又没有农业生产经验的流动儿童来说,会像父辈一样“叶落归根”吗?若返回故土,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若定居城市,他们又将如何看待自己在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能够顺利地融入城市社会吗?若不能,会不会产生类似第一代中较为年轻的新生代的“问题民工”呢? 基于上述疑问,需对流动儿童的身份意识予以高度关注,因为不同的身份意识可能形成与城市社会不同性质的互动。若流动儿童认定自己同城市儿童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其可能会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社会;而认为自己仍是乡土社会成员时,可能只将城市社会作为“寄居地”,甚至会排斥这种融入。此外,如果流动儿童感知到城市居民的否定性评价,可能会对其心理造成巨大伤害,进而影响其与城市社会关系的思考及行为取向。 二、身份意识的研究 所谓身份意识,也可称为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身在社会结构中位置的一种感知。社会认同论者认为,对社会行为的解释不能单从个体心理中寻求答案,还需研究人们是如何构建自己和他人的身份[3]。最

文档评论(0)

ayun1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