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本单元围绕“祖国山河”这一主题编排了 4 篇课文:有描写山水美景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有体现海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南国风光的《海滨小城》;还有展现北国四季迷人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本单元课文旨在爱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既展现了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
课文配有水墨山水插图。典雅、优美的山水图更帮助学生体会中国式审美,并借助插图的意境理解古诗。
【学情分析】
古诗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古诗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不同,理解诗人透过诗句所要传递的情感也是难度之一。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古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孩子们相对比较熟悉。本学期第二单元的古诗学习已经初步接触到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方法,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方式学习古诗,如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等方式。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中的景物描写与动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古诗中的动作描写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上课准备
板块一 大脑运动操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第 17 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望天门山》。请看下面的温馨提示,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前,书桌净。书展开,笔在手。坐端正,认真听。都做好了吗?
2.趣味游戏
(看图猜古诗:逐张出示祖国各地风光图片,猜古诗。(PPt 依次出现:庐
山瀑布、山西永济鹳雀楼、蒙古草原)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请看,风景里的古诗。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三幅美景,我们来看下游戏要求:请你猜一猜这些图画和哪些古诗有关?
(出示第一幅图):第一幅图是悬挂在高山上的瀑布,这幅图和哪首古诗有关系呢?猜到了吗?没错,这就是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出示第二幅图):请继续看,这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它面临黄河而建。你猜出来了吗?这是山西永济的鹳雀楼,王之涣登上此楼,写下《登鹳雀楼》。你看,诗中“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两句,已经成为了鼓励人们进步的名句。
(出示第三幅图):再看这一幅,你一定猜到了吧!辽阔的蒙古草原,遍地
肥壮的牛羊,碧绿的青草绵延向远方。这就是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小结:读了这些古诗,看了这些美景,你是不是也想去亲身体验一下呢?别着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李白的脚步去领略天门山的美吧!
1.明确主题
师:这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板块三 知识讲解
导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二十五岁时写的,他乘船第一次离开四川,途中经过天门山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1.朗读指导。
(1)老师范读(PPT 呈现)。
师:接下来我们读一读这首诗,初读古诗老师给同学们两点读诗提示:
1.读准字音。
2.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师: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学生自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记得老师的温馨提示,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2.了解诗中所写的景物。
师:大家读完了吗?诗的题目是《望天门山》,请同学们借助注释了解天门山。
天门山是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同学们请看,天门山实际上是两座山,一边是东梁山,一边是西梁
山。你看,这两座山隔江相对,像不像一座高耸挺拔的大门?所以作者把它叫做天门山。现在你清楚了吗?
师:诗人远望天门山,都看见了哪些景色呢?请同学们边读诗边用笔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找出诗人看到的美景。
师:有同学找到了这些景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同学找到了这些景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家都找出来了吗?有这些景物。
师:这里有一处景物是楚江,你知道楚江是哪条江吗?聪明的你一定关注到了注释,借助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