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   摘要:以山西省非遗“移穰龙灯舞”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法,分析了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方案,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移穰龙灯舞”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移穰龙灯舞”;活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1-0057-01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   1“移穰龙灯舞”概况   移穰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素有文化名村之誉。“移穰龙灯舞”是当地独有的传统民俗,于清代道光年间引进,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1987年被收录于《山西民间文化艺术舞蹈集成》卷中,2017年入围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移穰龙灯舞”传承性强、参与性广、艺术性和观赏性强。舞龙、花纸被纳入当地小学校本课程,村中男女老少都会舞龙,龙体、龙灯、花纸等灯具均为移穰村村民自发参与、共同制作。舞龙时配置鼓乐、号角、炮竹、花纸、灯饰,集舞蹈、音乐、体育为一体,令观看者赞不绝口。   移穰村元宵节期间龙灯舞表演的习俗自清道光年间一直沿袭至今,形成了村民广泛参与和非遗内容文本化、数字化等特点。龙灯舞传承人李成聚也在积极宣传、教授村民舞龙技巧,编撰有关“移穰龙灯舞”阵法与鼓点的书籍,作为文本资料参考、留存。   “非遺进学校”是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移穰示范小学于2008年编辑完成了系列校本教程《移穰龙灯舞》,于2010年立项“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省级子课题。教程中包含详细的文字解说、形象的动作图片、生动的演出视频和传承人的口述录音,为龙灯舞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为山西省非遗项目传承校内初教育、校外再教育的一种特色方式与路径。   2“移穰龙灯舞”活化面临的问题   第一,政府政策保护不力,民众活化意识不足。政府部门“重申报、轻落实”,申遗成功后,相关文化部门并未追踪监督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村民对非遗保护缺乏足够认识,传承意识淡薄。调研时发现,“移穰龙灯舞”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时,只有个别村民知情并参与;申遗成功后,虽有村民知道龙灯舞是非物质遗产,但仍不知该如何更好地活化和传承。   第二,传承经费不足,舞龙队伍后继乏人。龙灯舞中的龙灯是专业人员将牛油和石蜡分别经过特殊熬制,再用棉花和芦苇杆缠绕而成的灯芯经反复蘸捻形成,灯体耐燃、风吹不灭、摇摆不断。但制作材料稀缺、消耗量大且重复利用率低。除此之外,龙身及其他道具的制作等各项费用均由社会团体和村民自愿捐款,传承经费严重不足。   第三,龙灯舞表演至少需要30人参加才能进行演练。近年来,移穰村村民大量外出务工,村中没有足够的年轻人进行训练、表演,给龙灯舞的保护传承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今“移穰龙灯舞”的第六代传承人年事已高,但是村中鲜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继承。   3“移穰龙灯舞”活化路径   首先,加强文化认同感,提高群众参与度。“移穰龙灯舞”是一项高雅、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村民们应该对其提高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从心理上真正认同,才能自觉自发地保护、传承。   其次,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多元参与破解经费瓶颈。政府主导用分红或入股的方式引进外资,既保持其原真性,又创造了活化利用的条件[2]。此外,完善保护投入机制,对龙灯舞保护传承作出贡献的人给予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   再次,加大宣传力度,打造非遗文化旅游区。与旅行社、媒体合作,吸引有文化需求的群体前来参观体验;与打铁花、染花纸等周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走组合营销之路,打造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区。   最后,以全域旅游理念,创建全村“龙文化”氛围。实施村落“三化”工程,整治村落环境和桃河环境;将“龙文化”融入村落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凤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邵秀英,耿娜娜.山西古村落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