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结膜络论治类风湿关节炎.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毒结膜络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摘要】从病位、病因病机两个方面阐述毒结膜络与类风湿关节炎之间的联系,提出以益气解毒、通络止痛之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毒;膜络;膜原;病因病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以慢性、进行性、侵蚀性的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展至晚期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关节强直和畸形,且可伴关节外损害,其发病与环境、遗传、病毒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尚无法根治[1]。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历代有“历节”“顽痹”“尪痹”等称谓,中医多采用脏腑、八纲辨证进行论治,虽具有一定优势,但ra病情易反复,且难以遏制其进展。笔者结合历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提出“毒结膜络”为ra的主要病机,采用“益气解毒,通络止痛”法论治,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医药诊治ra理论,提高临床疗效。现将“毒结膜络”与ra的相关性论述如下。   1毒结膜络理论   1.1毒邪致病《素问·刺法论篇》记载:“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可见毒邪作为致病因素在中医典籍早有记载,且有典籍认为邪气的蕴集、亢盛,皆可谓“毒”,既可由多种邪气蕴蓄酿毒,亦可指特异性致病因素。如王冰注《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谓:“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曰:“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李元文[2]亦认为,邪盛谓之毒,邪气均可化毒、产毒、聚毒、酿毒,且毒邪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1.2膜络特点《黄帝内经·素问》中多次提及“膜”“筋膜”“膜原”“肓膜”等,表明古人在《黄帝内经》时期已经通过解剖发现“膜”的存在,并对不同位置的膜进行命名。如《素问·举痛论篇》记载:“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素问·疟论篇》谓:“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曰:“五脏皆有募原。”   随着历代医家对膜原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该理论至明清时期已渐成体系,认为膜原為身之半表半里,提出肉理、脏腑、胸腹等之间,与其夹缝之处的膜状组织均为膜原的观点,且明确其理论对痹证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如吴又可《瘟疫论》[3]   记载:“邪气盘于膜原,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里,里气不能过于表……是为半表半里。”薛生白《湿热病篇》论述:“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张景岳《类经·疾病类·痿证》记载:“筋膜者,按全元起曰:人皮下肉上筋膜也。盖膜犹幕也,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系薄筋,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凡筋膜所在之处,脉络必分,血气必聚,故又谓之膜原。”周学海《读医随笔·卷四证治类·伏邪皆在膜原》记载:“膜原者,夹缝之处也……故能邪伏其中,不碍大气之往来,古书所谓皮中淫淫如虫行,及行痹、周痹左右上下相移者,皆在皮肉夹缝之中也。”   随着膜原理论及西医学的发展,膜原理论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具备新时代的生命力。如姜欣等[4]基于中医文献及西医学观点对“膜”的认识,提出膜为人体最大器官的观点,认为膜系包含现代解剖学的结缔组织、脉管组织、黏液组织等,具有行津血、调脏腑、络筋骨、通表里等作用,寒、湿、热等邪气易侵袭膜系而致病,与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存在关联,且认为膜系与经络密切相关。   络病以络脉损伤为基本病机,气血瘀滞为病理,累及形体、脏腑等为临床特征。《素问·痹论篇》谓:“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百日久恙,血络必伤。”《医门法律·络脉论》记载:“故外邪从卫而入,不遽入于营,亦以络脉缠绊之也……然风寒六淫外邪,无形易入,络脉不能禁止。”说明络病在临床较为多见,且络脉易受风寒等外邪侵袭。徐光福[5]认为,络病的定位与毛细血管相关,具有病变范围广、临床表现复杂、病程长、久发难愈等特点。吴以岭[6]提出“孙络-微血管”概念,且基于“孙络-微血管”研究通络治疗心系疾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上膜原及络脉各自特点及相关论述,均表明膜原及络脉之间具有一定关联,且《释名·释形体》曰:“膜,幕也。幕络一体也。”直接提出“膜络一体”之说。若毒邪侵袭结聚于膜络致病,可表现为疾病迁延难愈、症状复杂多变,且致病剧烈、伤正明显等特点。   2ra与毒结膜络论   2.1病位《灵枢·周痹》记载:“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内不在脏,外未发于表,亦为半表半里之地。”风寒湿邪客于外分肉之间,提示痹证的发病部位为半表半里之地,暗合膜原之半表半里之论。《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