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摘要】胃息肉在中医领域归属于胃痛和胃癌范畴,症状比较多样化,以嘈杂、泛酸、呃逆、进食不畅等为主要表现,本文通过研读文献资料研究胃息肉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为诊断和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临床思路。   【关键词】胃息肉;中医研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4-125-01   引言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部向胃腔内隆起的一种良性病变,国内学者依据病理组织学特征、who肿瘤病理学及遗传学分类将其分为炎症性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等[1]。胃息肉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呈多样化、复杂化,临床以胃脘嘈杂、泛酸、呃逆、嗳气、烧心、进食不畅为主要表现,随着胃镜的普及,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高。胃息肉属中医“嘈杂”、“呃逆”、“噎嗝”等范畴,中医药在胃息肉的预防、治疗、预后等方面都有先天的优势。本文主要从胃息肉的中医病名起源、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治疗方及发展前景做出综述。   1病名追溯   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在《黄帝内经》中就首先提出了息肉一词,《灵枢》中提到:“壮人无积,虚者有之。”《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曰:“肠覃如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这是古籍对息肉最早的认识和描述[2]。另外,《说文解字》亦有记载:“息,寄肉也”。“息”即多余之意。胃息肉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故胃息肉在中医学中归于“胃院痛”、“痞满”、“嘈杂”等范畴。杨璐等[3]认为消化道息肉可归为古籍中提到的“瘤”的范畴。   2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胃息肉主要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损,是发病的最根本原因,贯穿始终;标实为痰、湿、热、瘀、毒相互作用,是发病的始动因素[4]。《黄帝内经》认为瘀血内停是胃息肉的主要病机之一。李东垣提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5],因此可以理解为胃气虚弱,气血生成不足则导致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养,而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脾胃虚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刘泽延[6]认为对于本病脾虚是本,痰湿瘀血为标。痰湿交阻、瘀血内生是胃息肉得以产生且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肖淑娟等[7]认为息肉病机首先可以概括为正常机体感受湿热之邪的侵袭;或寒湿之邪停留体内,郁久而化热;或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导致脾胃损伤,致湿热内生,气血瘀阻,湿热瘀血搏结而为息肉,并且认为此类型临床较为多见。其次素体脾阳虚衰,日久则脾失健运,湿阻中焦,进一步可导致气滞血瘀,瘀血湿浊互结而成息肉。综上所述,胃息肉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其致病原因,有外邪入里、饮食内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均可导致气滞、血瘀、痰浊相互博结,结聚于胃,日久终成息肉。   3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目前,胃息肉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王惠娟[6]认为本病本虚标实,以脾胃虚损、痰瘀互结为常见证型。许文学[7]等根据胃息肉的主要症状及舌脉象进行辨证分型,主要为气滞痰阻、痰热郁结、脾胃虚寒、寒湿阻滞四种证型。朱萍[8]等通过对150例胃息肉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基本分为以下5个证型:气滞痰阻、脾胃虚寒、肝郁脾虚、痰热郁结、血瘀内停。肖淑娟等[9]辨证后则主要分为湿热内蕴、寒湿阻滞两种证型。刘泽延[10]辨证后主要分为脾胃虚弱、气滞痰阻、痰热内蕴及痰瘀互结四型,并发现痰热内蕴和气滞血瘀最多见。张毅等[11]將胃息肉的证型主要分为脾胃虚弱型及肝胃不和型。   4“四态五阶段”辩证理论体系对胃息肉的作用贡献   胃息肉患者发病,证候并不是单一存在于脾胃这一特定系统中,而是一个复杂的证候群,不同证候之间又存在相互关系。“四态五阶段”辨证方法认为,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隐态和显态系统的四种病变状态和五个阶段[12]。该辨证理论体系与数学拓扑结构学相融合,并灵活地融入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中医辨证体系,系统而全面,能反映出患者复杂的中医证候群和不同系统间证候的内在关系,阐明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四态五阶段”理论对研究胃息肉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意义。   5问题与展望   证候分型仍然较为单一,大部分学者按照以往的标准将胃息肉分为几个证型进行统计,并将每一个病例作为一个单独的证型去辨证,或者是辨为两证相兼的证型,而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现代疾病往往以是复杂证候的形式出现。因此,胃息肉治疗中仅以单一脾胃系统的证候群作为辨证依据,脱离了临床实际;临床中对证型诊断有明确意义的症状体征并未完全纳入,这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