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患者,男,30岁,因烧伤入院。 体检结果:烧伤面积达80%(Ⅲ度占52%),入院时神志不清,呼吸困难,体温37.4℃,心率125次/min,血压70/50mmHg。 入院后:经气管切开、给氧、补液、抗感染及其他处理,病情缓解,呼吸平稳,心率80次/min,血压维持于110/85mmHg。 Case study 实验室检测:pH7.35,PaO2 60mmHg,Pa CO2 31mmHg,白细胞:13×109/L,创面细菌培养(-),血清内毒素检测(+)。 入院第5天:患者出现呼吸急促,血压逐步降低(70/40mmHg),体温38.8℃,注射部位皮下出血,pH7.25,PaO2 40mmHg,PaCO2 50 mmHg,尿量少,尿蛋白(+)。虽经积极救治,病情仍无好转,直至死亡。 该患者的死亡原因是什么?这属于医疗事故吗? 2012.07.25 肺部主要病理变化:呼吸膜损伤 1)微血栓形成; 2)间质性肺水肿 → 肺泡型水肿; 3)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萎陷(肺不张); 4)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发生机制: 2、肝功能的变化 主要变现为黄疸和肝功能不全。 MODS 患者肝功能容易受到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1)肝脏承担着人体排毒解毒、物质代谢等重任:作为“血液过滤器” 和“体内垃圾分解站”,当负荷加重时,难免受到损伤; (3)肝枯否氏细胞活化分泌TNFα,产生NO,释放氧自由基,可直接损伤邻近肝细胞细胞。 (4)肝脏含有丰富的代谢酶类,如黄嘌呤氧化酶含量很多,容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2)肝脏含有丰富的巨噬细胞,即肝枯否氏细胞,在毒物作用下容易活化产生IL-8 等炎症介质和TF, 引起炎症反应和肝内DIC; 3、肾功能的变化 MODS 患者肾功能容易受到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1)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MODS发生过程中由于炎症介质和各种毒物使内环境严重紊乱,这无疑加重了肾脏的负荷; (2)肾脏由于其自身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容易出现血流灌注障碍及缺血-再灌注损伤。 (3)肾脏作为人体的“血液滤器”,是毒性物质浓缩和聚集的场所,这些毒性物质的高度浓缩极其容易损伤肾小管和肾实质细胞。 GFR 功能性肾衰 肾毒素 肾小管坏死、堵塞 器质性肾衰 少尿 血肌酐和尿素氮 高钾血症 酸中毒 4、心功能障碍 5、胃肠道功能的变化 缺血 酸中毒 DIC 腹痛、消化不良 呕血、黑便 应激性溃疡 免疫系统 免疫功能全面抑制 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能力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 TH/TS B细胞功能 凝血系统 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凝血时间异常 MODS的诊断 原则:早期诊断、动态诊断-----早治早预防 认识早衰(高危状态)---- 功能受损期、衰竭早期、衰竭期 诱发因素+脓毒反应+器官功能不全 预防及治疗 降低氧耗 控制惊厥 镇静镇痛 呼吸支持 降 温 氧自由基的作用 (oxygen free radical ) 钙超载 (calcium overload) 白细胞的作用(leukocyte) 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本机制: 比较心肌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 三、炎症反应失控: 炎性细胞的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TNF-a、IL-1等) →激活中性粒细胞 →释放氧自由基、脂质代谢产物及溶酶体 酶等→逐级放大的瀑布样链锁反应→微循 环障碍、凝血机制紊乱、细胞凋亡等。 白细胞过度激活 (1)粘附分子表达增多 缺血和再灌注时,首先是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增多,继而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活化并产生大量炎症介质。 (2)趋化因子(chemokine)生成增多 白三烯(尤其是LTB4) 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 -8) 补体活化后的产物(C3a,C5a) 组织细胞缺血时,大量的磷脂酶活化,分解膜磷脂,产生大量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如白三烯等。 白细胞过度激活 白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微血管损伤 (1)微血管嵌塞(Embedded plug ) 无复流现象(no-reflow):组织器官缺血一段时间后,再恢复血液灌注时,微血管的血流量并不增多。 (2) 微血管痉挛(microvess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