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美丽的”——吕鸣亚老师《巴金的母校情》读后感.docVIP

“青春是美丽的”——吕鸣亚老师《巴金的母校情》读后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青春是美丽的”——吕鸣亚老师《巴金的母校情》读后感 My Reading of Lv Mingyas Ba Jins Attachment to His Alma Mater Qian Liqun 我的中学老师吕鸣亚先生从南京寄来了他的新著《巴金的母校情》,希望我写点什么。我一打开书,就深深被吸引,一口气读完,竟浮想联翩,想了很多很多…… 首先自然是巴金和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关系。巴金1981年2月给吕鸣亚和附中校友会写的第一封信里,就有一个简单的介绍:“我在附中念过一年半,最初半年补习班,后来念了一年高三,一九二五年毕业。我本名李尧棠,一九二八年底开始用‘巴金’的笔名发表文章。”随后在1981年5月的第一次见面时,巴金又有了更具体的回忆:1924年1月他和三哥尧林从上海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前身)读书,和几个四川同乡住在北门桥鱼市街21号适存中学的一间小屋里,室内空空荡荡,除了几件行李,一无所有。他们只好将箱子当板凳,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刻苦攻读。当时附中经常举办讲座,著名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来附中讲过学。学校里更有许多出色的同学。其中就有后来成为著名评论家的胡风。他当时读高一,比巴金低两级;但一起上过《世界史》这门课。巴金回忆说,“那时他叫张光人,‘五卅’运动时他很活跃”。巴金也积极参与了东南大学和附中组织的声援活动。“五卅惨案”给他的刺激太深,“黑暗的现实使他不愿意再坐下来安安静静读书了”,由此埋下了一辈子关心现实,参与现实斗争的思想种子,并形成了他的基本信念:“一切阻碍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它们都是我的敌人。我始终坚持着我的营垒,并没有作过妥协。”可以说,正是附中给巴金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到了晚年一直对附中心怀感激,一往情深,绝非偶然。 这就说到了巴金晚年在与吕鸣亚等老师交往中对附中的深切寄语,其中重要的是三个题词:“树人”,“掏出心来”,“青春是美丽的”。这都是巴金老人人生经验的结晶,寄托着他对附中的深情厚望,应该认真、仔细琢磨。“树人”——这里凝聚着巴金的理想、信念“我想来想去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生活得更好,或者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人应该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这里更集中了巴金的教育观:“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要尊重青年人”,“爱护他们”,“好好培养他们”如何做人,“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这样的树人、育人,本身“也是一种乐趣”。“掏出心来”——有人建议把“掏出心来”改成“捧出心来”,老人断然拒绝:“我是不会‘捧心’的。”“捧出心来”是做给人看的,带有表演的性质,这是和巴金“说真话,做真人”的基本信条相违背的。“掏出心来”才是真实、本色的巴金。这是他的文学观“把心交给读者”,就像吕鸣亚老师理解的那样,“把读者当作知心的朋友,尽量坦(袒)开自己的胸怀,毫无保留地倾诉自己的情感,使读者感到他是一个关心人、爱护人、勉励人的挚友”,这正是巴金的文学能够渗透到读者心灵深处的魅力所在。这更是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真诚,坦率,以心换心,无城府,无机心,这样的拒绝污染的“天真”与“单纯”,也正是巴金“人的魅力”所在。“青春是美丽的”——吕鸣亚老师说:这是巴金“对青年一代最美好的祝愿”;这背后或许还凝聚着巴金最为丰厚、独特的文学经验和人生经验。我参与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就把巴金的文学,特别是前期创作概括为“青春的赞歌”:“他总是‘笔锋常带感情’地描写和讴歌青春,表达青春的爱恨情仇,对正义与自由的渴望,面对黑暗现实绝望的挣扎,抒发青春的也是时代的苦闷。”而巴金不遗余力地歌颂青春的背后,更隐含着他对人的青春期的存在状态,所形成的“青春精神”的一种理解与珍惜。我曾经把“青春精神”作了六个方面的概括:对未来的美丽想象;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彼岸世界的终极关怀;由此焕发出的内在与外在激情,生命的活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远不满足现状的不断破坏与创造的欲求。这样的精神素质,是一个健全的生命的基础。人在年轻求学阶段以这样的精神素质垫了底,以后无论遇到什么艰难曲折,经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防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因此,巴金晚年将“青春是美丽的”一语书赠附中,是大有深意的。他显然期待附中以“培育青春精神”作为教育目标与方向,这是抓住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根本的。我作为1950年代的附中老学生就深受附中的青春教育的影响而受益一生,我们那一代附中学生如此怀念附中,感谢母校的老师,原因即在于此。我认为,完全可以用“青春精神”来概括“附中精神”,巴金这位老学长就是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