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7
教育,引领学生成长的幸福旅程
摘要:教育,是引领学生去经历一段发现生命、探讨幸福、实现梦想的奇妙旅程。教育者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思考如何运用教育的智慧,去浸润受教育者的心灵,唤醒受教育者的生命感和价值感,进而将其内在的创造力和主动性诱导出来。在有效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各种行为细节去尊重、关心和引导学生,注重宽容、赏识、故事和体验的灵活应用,时时心中有“人”,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在此塑造人格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的同频共振、共感、共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浸润 唤醒 体验 生命感 价值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这样解释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3年4月第2版 。同样的回答在《中庸》中也得到印证“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好的教育是拨动心弦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润物无声,是春风化雨,它能促使受教育者自我感悟、自我内化、积极主动。为此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3年4月第2版 。
在助力孩子人格构建的过程中,教育者的格局应是有高度的视野,有广度的胸怀,有厚度的理想。以研究者的视角,构建完备的学生成长引领课程,让教育与生活相通,让学生在观察和经历中获得感受,受到熏陶,知善而行,幸福成长,成为一个有能力和自觉的人。好的教育样态应是在学生陷入困境后与其一同面对困难的双向交流,是生动活泼的经历感悟,是巧妙疏导的细水长流。
当然,以上所提到的教育哲学的观点仅为教育者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它还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育实践中学会灵活应用,服务于教学实际。为此,自从教以来,我有意在工作中做这方面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并将“浸润”与“唤醒”深深地镌刻在脑海里,成为个人从教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准则。以下我将从4个方面来简述我的一点心得。
一、爱的力量
教育本就是一门修心的艺术,童心的炽热和孤独向教育者敞开,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之源,但需要足够深的积淀、足够长的等待和足够多的希望。不用成人的标准去猜度和认定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恶意动机,对学生的恶作剧和淘气不能容忍,就会使教师成为冷淡的好说教者和只重理性的监督者,而受到学生厌恶。作为教师,我们面对学生种种问题与不足时,需要体会和理解的是冰山之下的深层次的东西,那便是——情绪、信念、归属感与价值感。用爱去唤醒和润泽孩子的心灵,用宽容来引起他们强烈的道德震撼。特别对于特殊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唯有用爱方可点燃他们心中小小的灯,驱散黑暗照亮前行的路!
生命只有被看见,才愿意变得更美好,才能够被善待,才能够像群星一样熠熠生辉。由此,我想起教师节收到的那支鸡冠花,以及那个温暖的瞬间……教师节那天,当看到其他孩子纷纷送上亲手制作的贺卡或祝福时,班里的一个男孩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想送您礼物,可是我没有钱买……”“孩子,你的进步就是老师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我微笑着回答。中午上学时,他带了束鸡冠花,“老师,送你的教师节礼物!”他腼腆地将花递到我面前,“哇!谢谢你!老师小时候可喜欢鸡冠花了!(当然,我相信这个谎言是美丽的……)可这是哪里採的?”我疑惑又不安地问道,担心他又破坏路边的花草。“我家菜园里!”回答时仍带着腼腆的笑容,面对着那张纯真的脸,我的心仿佛照进了一缕暖阳……忙碌中,我把花落在了教室的讲台,便匆匆赶往其他班级上课,也将这束鸡冠花留在了记忆边缘……下课后正当从科技楼赶回办公室,在转弯的一瞬间,我撞到了那个男孩,还有那束已经用他喝完水的矿泉水瓶装饰的鸡冠花……看得出他一下课就跑到这里守着,而且这样的搭配是用心准备的。我欢喜地接过这个“花瓶”,然后道谢。“老师,你要是喜欢鸡冠花,我明天再多带给您!”那一瞬间,虽有些哭笑不得,但却被这颗纯真的心温暖着、感动着……
想起刚上一年级时他的模样:三岁时母亲去世,平日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为伴,因为缺少管教与关爱,习惯非常不好,脸上挂着鼻涕,经常向班级同学吐口水、悄悄用马克笔把别人的书包和外套涂了个遍,上学路上用小石块扔同学,曾多次被其他家长投诉,甚至有家长用“零容忍”来警告。每次进班总能听到关于他的种种“罪状”,真是让人费心费神……但我一直在思索,每一个问题孩子的内心都有一种渴望,或是渴望被看见、被接纳或是渴望被理解、被关爱……现在的他应该不是他本来的样子,我应该怎样帮助他寻找到隐藏在心底的那个善良的孩子,去播下那颗向善的种子呢?在后续与他谈心中得知他母亲病故的原因以及现在所处的那个复杂家庭,从此也多了一份对他种种偏差行为的理解。也许当心门打开,有光亮照进来,就不再觉得黑暗和孤独。我一直在寻找通向他心门的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教学做合一打造高效初中英语听说课堂 论文.docx
- 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探讨 论文.docx
- 教学做合一利用主题班会促进班级管理 论文.docx
- 教学做合一——论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docx
- 教学做合一——浅谈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论文.docx
- 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人生的舞台上侃侃而谈——“教学做合一”该如何落实在“语文表达”上 论文.docx
- 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师范学校社团建设研究 以高等师范学校为例 论文.docx
- 教学做合一听说练结合——助力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 论文.docx
- 教学做合一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论文.docx
- 教研建设管理好 教学质量稳提高 论文.docx
文档评论(0)